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思政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承。”“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当前,我国拥有丰富多元的红色影视资源,并逐年产生新的增量。红色影视与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等重大事件为具体对象,通过艺术化、视觉化的形式创作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形象、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以及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影音体系。这些主流的影视作品的价值引领和进步思想与思政课理论内容高度契合,为红色影视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契机。
■内容为王:历史和理论相结合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内容是王道。思政课和红色影视在内容上本质是融通共生,相映成趣。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来源于教材,而红色影视的内容蕴含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有着可视化、可直接感知等特征,将其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有助于将课程抽象理论具象化、图式化,即红色影视能够直接或间接向学生传递思想性、理想性的价值隐喻,对形塑其三观、涵养其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和挖掘红色影视的思政育人元素,在课程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所需精心挑选优质的红色影视片段嵌入到课程导入、内容讲授、课堂实践等过程,通过创设易于感知的情景,增强学生和历史的人事物魂之间的联系和共鸣,帮助学生将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为具象化认识,从而实现知识和情感上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第四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播放几分钟《觉醒年代》相关片段辅助性讲解课程内容,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到革命先辈追寻理想启蒙的年代,一同回顾那时青年们为了信念奋战一生的历程。优质的、恰当的红色影视片段本质上是教材理论的视觉重现和图式构建,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的心灵教育,进而不断强化其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有效打造一门理论有高度、思想有温度的思政育人“金课”。
■形式为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要突出亲和力和针对性,形式为要。以往思政课教师普遍以大水漫灌式、告白式、劝诫式等单一、枯燥的方式传递知识,课堂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获得感和学习热情极低,难以与教师教授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面对当前思政课困境,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平台,将红色影视片段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以任务式驱动学生开展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达到“不言之教胜于教”的教学效果。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为例,红色影视配音活动有着其他实践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学习小组通过自主选择章节后,围绕任务进行充分讨论,对抽取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红色影视片段选择,线下观看红色影视、资料查阅、分析讨论,最后完成红色影视片段角色沉浸式演绎配音,按照课堂进度在课堂展示作业。从根本上将以往思政课教师“独角戏”转变为学生全员参与的“群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东北抗日联军》中赵一曼即使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仍然保守党的秘密,呈现出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坚贞不屈的抗日忠魂……红色影视片段的配音演绎让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化课程理论内容,还能在体验过程中深刻体悟不同历史时期下革命先辈、典型模范的精神风貌引发情感共鸣。这样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有“回味”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看红色影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把握科学历史观、方法论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深化对理论和价值的认同,持续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有了“信”,精神上才有主心骨,行动才有“指明灯”。红色影视中的英雄形象、模范先辈,英雄的动人事迹和精神品质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信念认知,激励其认知向行为转化,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国家理想融合并践行。
■学中增信,铸牢理想信念
青年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要认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为了解决认知和认同问题,仍需依靠思政课的引导力量。红色影视资源不同于一般影视资源,它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真善美的价值导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艺术形式既能呈现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反映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革命理想信念、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格,又能把理想信念生活化和时代化,在观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不断增强学生的“三气”。如《功勋》中科学家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1921》讲述首批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当救亡图存的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红色影视无处不呈现理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信仰和青春交织在时空中绽放无限的魅力,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向革命先辈、进步人士对标看齐,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以青春之名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复兴奉献力量。
■信中笃行,锤炼过硬本领
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形立。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凝心铸魂,更要形塑青年学子价值观,涵养其行为。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自觉将理想信念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坚信理想信念不是喊口号,而是需要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将其具象化。红色影视《觉醒年代》极具代表性,一群有志青年放弃大好前程,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新时代青年学子应该积极汲取红色影视中的奋进力量和精神养分,主动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青年学子应潜心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需求,在职业规划中主动扎根基层一线,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责任与担当,以实干笃定前行之路。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一体四环+红色影视”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构建和实践;微时代视域下高校“微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