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文化 新闻列表
~~~——青玉立坊用文化浇灌城市印记,以轻文旅引客成为“圩镇客厅”
~~~——​岐江畔创意园工业遗产活化,工业记忆焕发新生机

 
2025年09 30
乙巳年八月初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6版 2025年09月30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旧厂苏醒后 又闻人声喧
​岐江畔创意园工业遗产活化,工业记忆焕发新生机
▲荒芜空地被改造成为一幅“蔷薇女孩”艺术墙绘,成为岐创文化产业园的网红打卡新地标。
  中山工业的“少年时代”,始于岐江河畔。那时的青溪路厂房林立、机器轰鸣。随着产业变迁与城市发展,岐江河逐渐告别交通要道的角色,青溪路也沉寂下来,只留下空寂的厂房默然伫立。

  在旧改浪潮中,这些老厂房褪去“工装”,披上文艺新衣,化作一个个文化创意园区,吸引人们在午后与暮色中前来探访。红砖墙、铁窗框、高屋架依然留存,人们仍可从中窥见往日激情。这片土地,在记忆与创意的交融间,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热闹。

  城市“锈带”变“秀带”

  中山电机厂原址转型为岐创文化产业园,整日生机勃勃。而每当霓虹渐起时,园中更添几分喧嚣。暖黄的灯光次第亮起,餐厅里笑声浮动,酒吧里觥筹交错,天台上烧烤滋响、香气缭绕,旧厂房中流淌出音乐的节拍。

  这一转变出自岐创文化产业园总经理游源的手笔。她说:“工业遗产活化,不是把老的统统拆掉,而是让记忆与未来对话。”

  她站在一栋红砖老楼前介绍道:“这栋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为威力洗衣机做配套的机修车间,是那个年代轻工业制造的典型代表。”语气中透着一份敬畏,“这些建筑,本身就是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我们应当尽力保留。”推开老车间的门,8米高的空间豁然开朗,旧时桁架依然横跨屋顶,犹如工业巨兽静默的骨骼。阳光从新刷的绿框老窗涌入,照亮浮动的微尘,仿佛时光在此刻有了形状。

  她带着我们继续穿行于园区之中,来到一排青灰色的高大旧厂房。“你看,12米的层高、粗壮的桁架、原来的窗格……我们都没有动。”她指着介绍道。改造之初,运营团队就确立了“结构保留、风貌延续”的原则,只允许进驻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简单装修。

  走在园区,可见旧窗重新刷上色彩,斑驳的墙体并未被刻意遮盖,甚至连爬山虎曾经“啃”入砖缝的痕迹也被保留下来。“工业疤痕,也是一种记忆。”她说。这些“旧物”反而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网红点”。

  在“工改”政策支持下,游源选择了“文化赋能、内容活化”的长期路径。原机修车间的红砖楼成了独具情调的西餐厅,高挑的生产车间化作婚纱设计工作室、牛仔布环保智造研发中心、音乐分享场所,行政办公区域聚集一批独立工作室,曾经堆杂物的铁棚被改造成羽毛球馆。每一处空间转型,都兼顾历史肌理与当代需求,更带着几分文化味。她说,园区招商不贪大、不求全,而是聚焦有活力的创意团队,甚至吸引不少年轻人从广深而来创业。“我们要的不仅是租金,更是人气和创造力。”据透露,该园区首期招商进驻近50家商家,二期改造也已初具雏形,将成为石岐街道的青少年美育基地。

  园区也逐渐成为社区共生的一部分。他们将外围残旧墙面改造成“蔷薇女孩”等打卡壁画,与石岐街道合作在转角空地补绿,增设休息座椅,让这里在社交平台上身影频现。

  沿着青溪路向北,在岐江河畔的绿荫掩映中,青溪112创意文化空间静静伫立。红砖瓦顶、旧式窗棂无声诉说着这里作为中山土特产仓库的往昔。如今,它已转身为一处融合工业记忆与当代生活美学的文化休闲聚落。

  业主孙振龙在石岐长大,后赴海外求学。2020年决心改造这处家族的旧仓库,打造一个兼具历史温度与商业活力的创意文化空间。“如果推倒重来,就失去了味道。”他说。改造过程中,他坚持“轻干预、重保留”。红砖墙面、原有层高和格局均未做大改动,仅优化了动线,最大限度让建筑本身诉说历史。他还从云南等地的文创园区汲取灵感,逐步明确了“家庭友好型文商旅园区”的定位,目前一期已引入7家特色商户。二期计划打造亲子互动空间,引入陶艺等体验业态,让一家大小进一步各得其乐。

  约一公里外,5211虬圣文创园以多巴胺配色划分为五个色块功能区,聚焦创意办公、大健康和潮玩娱乐。负责人李志林于2022年底接手,这里原是一家鞋厂的配套生活区,闲置多年、荒草丛生。在改造建设过程中,该园区将三栋最具代表性的旧建筑,以及粤式窗花、人民公社风格的食堂结构都保留了下来,成为连接过往的视觉纽带。令人触动的是,改造完成后,一位曾在鞋厂务工的人找到李志林,激动地表示要租下一方空间做经营,只因这里封存着他的青春记忆。如今这里也成为了不少人养生和娱乐的“首选地”,日夜都能在这里找到消遣。

  “家门口”的精致生活空间

  “原汁原味最是动人。”家住附近的“95后”林先生,常到青溪112创意文化空间的工业风柠檬茶店小坐,撸猫放松,感受小时候熟悉的氛围。

  楼上作为青溪112的首家入驻商家,成为“家门口”精致生活的代表。站在它的露台上,岐江晚风轻拂,送来夏夜的舒爽。人们三三两两散坐其间,喝着精酿、吃着烧烤,闲谈融入夜色。这里没有喧嚣的吆喝,也没有匆忙的节奏,只有一份伸手可得的惬意。

  “当时疫情刚放开,这条路又在做‘情侣路’改造。我觉得是时候了。”主理人黄展锋说道。那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压抑许久的人们渴望走出家门,渴望一个看得见风景的空间。于是,“楼上”应运而生——店名取自空间属性,Logo是一道向上的阶梯,简单、好记,又带着几分邀约的意味。

  创业之初,他赶上了一波“天时”。开放后的消费反弹、露营风的流行、政府“工改”的进行,都成为推手。更幸运的是,他们并未刻意宣传,却因一线江景和简约风格吸引了大量博主自发打卡,带来一大波人流。

  如今,楼上已形成清晰的分工:白天是咖啡厅,面向亲子家庭和享受慢生活的市民游客;入夜后,天台化身为精酿烧烤区,满足年轻人喝酒吹风的需求。黄展锋还定期更替店内布景,七夕的玫瑰、季度的主题花艺、用户授权拍摄的照片墙……“总要给人新鲜感,但内核始终是放松的、温暖的。”

  他始终认为,这家店最大的资产,是岐江河。店的风格可以被复制,但位置和体验无法取代,“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记住这一刻的河风,和中山的夕阳。”

  文/本报记者 江慎诺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