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南海前哨”广东省第一届国防技能竞赛中山选拔赛打响,兴中集团、城建集团获团体一等奖
~~~——“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举行,院士专家就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献计献策
~~~——中山500多名青少年角逐趣味科技竞赛

 
2025年10 13
乙巳年八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0月13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院士“坐镇”,探讨给中医装上“智慧大脑”
“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举行,院士专家就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献计献策
院士专家就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献计献策。图为王琦院士在论坛上发言。
  10月12日,“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主办,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联合承办。大会以“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为主题,围绕数字赋能、跨界融合、转化创新等前沿议题,打造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论坛期间,多名院士和专家高度肯定中山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并为中山“数智中医”献计献策。

  “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

  是时代命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致辞中说,未来中医药研究当以“数据驱动+知识建模”为双轮,以“理论创新+技术赋能”为双翼,构建更为开放、精准且可验证的科学体系。数字中医药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方法论与范式的重塑。这需要在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重新界定“证”的内涵与边界,推动知识工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医药数据共享与评价体系。

  “中山市是一座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城市。”他表示,本次会议有两项任务:向作为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的中山市学习,高质量地助力中山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他希望参会的各位学者今后能与中山市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中山将这份珍贵的中医药情怀持续传承并发扬下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民说,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与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信息学等新兴技术,推动其传承创新、临床转化与国际化,目前已成为行业核心课题。

  中山推动中医药

  传承创新的“数智实践”

  近年来,中山十分重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中山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亮介绍,该院作为“国家智慧中医医院试点建设单位”,已通过电子病历五级、互联互通四甲评审,建成覆盖18个镇街的智慧中药房和中医互联网医院,并在2023年度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跻身A+等级,迈入全国前列。

  李亮介绍,医院积极推进“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建设。以中风、胸痹、骨痿为试点病种,构建“1+3+3+APP”四级管理网络,形成“重预防、精治疗、快康复”的中医药医防融合新机制,王琦院士、刘良院士等近30位权威专家对此高度认可。

  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润强表示,作为根植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性医院,该院近年来持续推动中西医在机制、人才与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中西医协同发展模式;聚焦临床实效,推动融合成果惠及患者;致力科研创新,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深层机制;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院士专家分享中医药

  数字化研究的最新突破

  王琦、王中林、唐立新等多位院士和业内“大咖”,分别以《中医与数智化》《纳米发电机在医学与健康中的应用》《基于DAO的生命健康—低碳绿色制造循环工业系统》《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古籍多元价值的释放》《数智赋能中医药循证研究》《中山市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主题进行分享。

  本次论坛的举办,为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凝聚了共识、拓宽了路径。未来已来,一场以数据为驱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中医药现代化变革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悄然启动。

  接下来,中山市将继续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强与高水平机构合作,探索更多数智化应用场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家医防协同机制创新贡献“中山经验”。

  专 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

  中山发展“数智中医”正当其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深耕纳米材料与能源技术领域数十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十分认可中山发展“数智中医”的条件——庞大的中医受众群体提供充足数据支撑,优质的医疗与研发机构保障技术落地,已成形的产业链条奠定产业基础。

  作为传感与数据收集技术领域的专家,王中林表示:“未来希望发挥技术优势,将新型传感技术融入数字中医体系,精准捕捉人体动作、情绪等‘望闻问切’所需信息,助力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数字化转化,共同推动中山数字中医产业迈向新台阶。”

  王中林还认为,西医的精准诊断与中医的系统健康调理各具优势,二者协同可有效提升疾病根治与预防效果。他建议,需从政府层面统筹资源,设立专项基金与研究机构,整合中医、工程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分析等多领域力量,组建交叉学科团队,破解单一领域推动的局限。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丁霞:

  中山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着深厚底蕴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丁霞介绍,将“数智中医”高规格会议落地中山,正是看中中山的坚实基础——作为国家15个中医药传承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且排名靠前。

  她在实地走访后了解到,中山市中医院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与软件水平突出;中山市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科室与模式已成为国内示范。

  她认为:“中西医虽理论体系不同,但服务对象均为‘人’。”她强调,需打破思维局限,借鉴西医精准诊断优势,发挥中医在特定病种、治疗阶段的特色价值,通过多领域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在具体合作规划上,丁霞透露了多项落地举措。比如中山市中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将持续深化与王琦院士团队的长期合作;以丁霞牵头的国家级消化领域课题为依托,未来可将中山市中医院设为合作中心,从消化科、肝病科切入,既借助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与消化内镜检查量推进研究,又带动医护人员科研能力提升,为中山数字中医与中西医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探 路

  中山市中医院:

  与名校携手打造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

  近日,中山市中医院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达成初步合作,拟开展消化道早癌、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市中医院在本次论坛中接洽的首个硕果。

  该院党委书记赖海标介绍,市中医院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做好人才培养,针对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理论难学的问题,在传统“师带徒”“办班学习”外,借助智慧中医工具如智慧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辅助培养。通过系统荟萃老中医经验,输入常见症状即可自动导出不同流派老中医的诊疗经验,为年轻医生成长提供指引。

  中山市人民医院:

  创新机制引人才,数字化赋能见实效

  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斌飞表示,在中西医融合机制搭建上,该院以“综合医院拥抱中医”的核心理念,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方案,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到服务能力提升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其中,该医院的招聘模式的突破尤为关键——打破传统仅中医科招聘中医人才的局限,允许各西医专科自主引进对应中医专业人才,推动中医人才精准融入医院各科室,为中西医协同诊疗奠定基础。据介绍,近年来该院累计引进数十位中医高级人才。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为中西医融合注入新动能。中山市人民医院依托西医在数字与循证医学方面的优势,将数字贯穿中西医融合全程管理:通过数字化挖掘疾病循证规律,让中西医融合方案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性;同时借助数字化开展行政管理,实现各病种与中西医诊疗的精准匹配,大幅提升融合效率与规范性。

  统筹/本报记者 王帆 采写/本报记者 王帆 张倩 摄影/本报记者 王云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