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沉浸式玩转科技与创意
在“木牛流马”竞赛赛区,一张张操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微型马达、电池盒、废旧纸板、小扳手等材料与工具——这些大多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而来的“创作素材”。
光后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周楚尧蹲在操作台旁,一手扶着模型“四条腿”,一手用小扳手微调不对称摇臂的角度。不远处,另一个学生的“木牛流马”模型已调试完成,随着马达启动,不对称摇臂交替转动,模型稳稳地向前行进。“这个比赛主要考技巧和拼装,比如腿长不一致模型就会跑偏。”周楚尧告诉记者,在调试过程中,他需要一点点试错、一点点调整,特别锻炼耐心。
另一边的七巧板创意绘画现场,则是另一番“巧思碰撞”的景象。教室内,三沙小学六年级学生曾梓铭正和队友围在长桌旁,手中的杜比斯七巧板在画纸上不断拼搭、调整。他们正用三角形、正方形拼搭“龙身”,再搭配“窗花”“祥云”元素,让传统文化主题跃然纸上。
■以赛育人点亮科普新路径
据组委会统计,本次竞赛吸引了中山市各中小学571名学生踊跃参与。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的智慧结晶,我们让学生复刻其行走原理,核心是引导孩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木牛流马竞赛项目裁判长、中山市实验小学教师姜克旺告诉记者,此次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看似简单,却对参赛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动手能力提出双重考验。“装置靠马达驱动不对称摇臂,通过‘一前一后’交替运动实现行走,其间不仅要考虑四条‘腿’长度一致,还要控制焊接处的低摩擦,”他补充道,“特别是所有材料都源自生活,更能帮助他们发现‘科技就在身边’,为后续学习物理知识打下直观基础。”
“七巧板创意绘画不只是‘拼图案’,更核心的是锻炼孩子的创意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七巧板创意绘画项目裁判刘旋也表示,比赛用的是杜比斯七巧板,七个固定形状的板块,主题围绕爱国与中华传统文化,既有规则限制,又给了孩子创意发挥的空间。“它和平时的自由绘画不一样,没有细节可以‘模糊处理’,必须靠几何形体的组合呈现想要的形象,难度更高,但也更能引导孩子学会‘用简单元素表现复杂事物’。”刘旋表示,这个拼搭过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还能让他们联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美育+德育+思维训练”的深度结合。本报记者 王蔚然 余兆宇
通讯员 黄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