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2025年10 13
乙巳年八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6版 2025年10月13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 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时代价值
  邹叶荟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思政引领力对于确保教育的政治正确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价值多元、思想多样的社会环境中,提升思政引领力,既是应对思想领域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举旗定向:思政引领力指引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本质,就在于清晰回答: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道路、以何种精神状态、朝着怎样的既定目标继续前行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方向涉及教育根本,关系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和2024年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都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历史和实践证明,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性质不变。列宁将培养“一支新的教育大军”视为重要任务,强调这支教育大军“应该同党和党的思想保持紧密联系,贯彻党的精神”,努力“把工人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他们,使他们关心共产党员所做的事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键在于坚守党管教育的政治原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战略抓手,通过思政引领力凝聚思想共识,使教育事业始终沿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轨道稳步推进,培养锻造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根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道路不改。通过思政引领力的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体系,形成贯穿大中小学的思想教育体系,使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的坚定,通过理论武装夯实思想基础,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判断力和坚定的政治定力,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思想支撑。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立场不移。强化思政引领力的导航定向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民行动自觉,形成浸润式育人生态;锚定教育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定位,通过制度性安排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党的执政方略同频共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度嵌合,构筑起教育服务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二、铸魂育人:思政引领力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基石

  人才强,国家强。思政引领力通过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和价值观念,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根本保障。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中,思政引领力筑牢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基石,使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传授与知识普及的过程,更是塑造思想、培育精神的过程。思政引领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深度融入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强调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铸魂的核心在于理想信念的塑造,理想信念是精神世界的“压舱石”,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以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始终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逻辑与实践指向。这一育人理念既深刻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属性,又彰显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政治本色,更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的时代应答。当前,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扩展和深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角力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青年的价值观也因此受到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代青年“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出击,不能被动防守,坚决在这场关乎青年价值观的隐性博弈中取得胜利,守护并铸牢青年的正确价值观。通过创新理论武装工程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用真理火炬照亮青年精神图谱;以历史纵深与时代方位为坐标系,着力培育青年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格局观,引导新时代青年辩证把握传统赓续与创新发展、民族复兴与全球治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关系;构建起青年政治认同向实践自觉转化的完整链条,最终推动青年实现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的有机统一。

  ■三、汇聚合力:思政引领力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之举,必须持之以恒地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纵览人类发展进程,世界大国的崛起皆以教育强国为根基,教育始终是民族振兴的核心引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贯穿其中的“生命线”,其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的程度,将直接决定其在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先导作用、把稳教育强国建设根本价值追求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强化外部协同合作,还是推动内部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与统筹。从外部挑战而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强有力的思政引领力成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在传统的军事、外交、科技、经济、金融等较量的基础上,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白热化。在复杂的国际斗争格局中,唯有通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才能在教育领域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把稳思想之舵。从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现代化绝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改进,而是涵盖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改进以及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思政工作的组织力、整合力和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系统思维为统领,同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整体重塑,思政引领力就能把分散资源聚成“一张网”、把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使教育综合改革的每一项制度设计都精准落地。只有实现多元协同的“大合唱”,教育现代化才能走向内涵式跃升,为教育强国夯牢思想根基与制度基石。

  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24GXSZ1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