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中通道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让中山的城乡发展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文旅出圈、产城联动、人才招引、数字升级、人居环境和城乡风貌等高质量发展也对城乡空间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考核节点。中山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目标,着力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以一体化统筹赋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新质化转型,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更是激活新质生产力、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路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便为中山打破城乡空间公共服务边界、实现新质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各美其美:尊重规律性,破除制约性
城乡公共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激活,首要在于尊重地域发展规律,以数字化手段破除传统行政壁垒制约。当前,中山虽已在主城区与部分镇街推行环卫一体化市场运营,初步破解“一条街道两把扫把”等清洁问题,但在数字治理、绿化管养、市政道路及路灯设施维护及城乡接合边界、社区(村居)端的延伸服务尚未形成一体化市场运营格局,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管理碎片化、基础设施老化、数字化覆盖率低、专业运维人员短缺等问题,制约城市整体效能提升。
翠亨新区作为全市“物业城市”模式首个试点地区,以物联感知为基础,融入工单系统并以数据驱动执行,精准把握城市运行规律,打破了传统环卫、绿化、市政维护的分割管理。2024年累计处理作业单量近14万单,接单率、完工率月均超99%,问题整改率近100%。还相继部署了1000余件智能化物联设备、3D地图、巡查无人机、内涝监测等数字设备,部分场景巡查效率提升超六倍,一体化效能提升明显。
深圳作为全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先行者,从“物管城市”探索到全域推广“城市大管家”模式,始终强调一体化运营与数字升级,深圳依托万物云等企业推动全域智能运营,将物业管理理念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推动市政、环卫、绿化等服务标准化、流程化和智能化重构与整合提升。2024年,万物云全域智能运营模式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报告,已在全国落地27座城市97个项目,这些实践印证了尊重城市运行内在规律,以技术和管理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制约,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对中山而言,可进一步聚焦问题导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智慧调度平台,推广AI工单分派与跨部门协同机制,依托翠亨新区试点经验打造样板并在各镇街推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动城乡空间公共服务新质化转型,实现从“试点盆景”到“全域风景”的转变。
■二、美人之美:普遍性底色,特殊性出彩
公共服务新质化的核心,是在普遍性数字底座上,赋予地方特殊性实现“共性支撑、个性赋能”。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普惠化”,广东省亦要求深化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同。中山的特殊性在于其兼具湾区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及田园水乡等多重特质,在全面对标深圳的基础上,应结合本土特色,打造“普遍性+特殊性”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构建市级智慧云平台作为统一底座,实现数据一体化采集、问题一体化分发、绩效一体化考核。
同时,鼓励各镇街根据产业、生态、文化特点开发特色应用,如传统文化街区可侧重文旅服务功能,工业重镇可聚焦产城融合服务功能,乡村区域可突出生态服务功能,毗邻深圳、珠海区域可探索跨区域公共服务协同机制……通过平台统一接口和数据标准,实现多样应用的互联互通和价值共生。
一体化统筹中对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处理要点在于要根据区域定位(如金融区、科技园、生态带)动态调整。国内外的成功实践也不在少数,新加坡“邻里中心”以统一Id和数据平台为底座,不同社区针对老龄化、商业区等需求开发了定制化服务,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格局;杭州“城市大脑”在交通、医疗等领域形成通用模块,各县区结合本地产业部署了“茶产业大脑”“文旅大脑”等专项应用;在今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的物业城市全域智能运营模式因其在通用数字底座上融合了金融区的安全、绿色和国际化特质,获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对中山而言,通过建设城乡一体的智能运营平台,实现公共服务标准的统一化和执行的差异化,既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普遍覆盖,又允许特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供给。
■三、美美与共:多样性共存,统一性推广
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通过对标准化设计的推广实现规模化释放与城乡共生。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统筹,绝非简单同质化,而是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的手段,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效益。
翠亨新区的物业城市与全域智能运营的联系性由此凸显。物业城市是局部的、项目化的探索,而全域智能运营则是系统性的、区域级的升级。针对中山现状,建议采取“双轨并行”策略:一是在深化翠亨新区试点并将物业城市模式延伸至村居(社区)层面,贯通“区—镇街—村居(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在全市其他镇街开展差异化试点,推动各镇街围绕功能定位打造特色服务模块,保留多样性特质并形成推广样板。
如柏林“智慧城市战略”通过数据平台实现城市能源、交通、环保服务等不同功能板块联动;纽约市通过Citymap平台整合分派所有市政服务申请;雄安新区基于BIm+cIM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一体化;上海浦东新区推行“城市运维一体化”,在街镇差异化管理基础上,建立区级智能指挥中心,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对中山而言,下一步应重点推进三方面:一是出台城乡公共服务智慧化相关指引,明确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流程规范与评估体系;二是以深中合作为契机,借鉴深圳“城市大管家”运营实践,指导翠亨、火炬等区域建设全域智能运营中心;第三,打通数字垂直空间和市级平台直联,实现事件自动感知、智能派单与闭环处置。
一树繁花,非朝夕之功。城乡公共服务的新质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以数字治理推动系统重构、以一体化运营促进效能提升的空间革命。唯有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公共服务从“人治”的被动响应到“智治”的主动预警的跃迁,方能真正激活城乡空间公共服务新质生产力,让中山城乡空间在共生中共赢,在统筹中增效,进一步塑造中山高效能、有温度的城市印象,让中山的“烟火气”真正“飘香”大湾区。
作者任职于中山市翠亨城市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