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赛跑的“侦察兵”
清晨七点,古镇镇防疫指挥部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流调员刘春晖手握话筒回应,声音虽因连日高强度工作略显沙哑,却依旧坚定有力。自7月31日担任防疫指挥部流调组组长以来,“安稳觉”对她而言已成奢望。“流调名单密集时,组里每个人每天要打200多个核实电话。”她指着办公桌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信息的表格,语气凝重地告诉记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潜在的风险点,必须以最快速度排查清楚,才能阻断病毒传播。”
当夜幕降临,流调队伍仍在与时间赛跑。“六坊村安荣巷发现新的疫点,请立即前往处置!”接到指令后,流调队员赵枫马上和同事拎起设备赶往现场。划定风险范围、登记相关人员信息、协调消杀团队进场……等他们完成工作返回指挥部时,已是深夜。
镇爱卫办工作人员廖华杰则把防疫“课堂”搬到了一线。在海洲村显龙路的消杀现场,他蹲在地上,手持量杯和药剂瓶,耐心给队员们演示灭蚊药的配比:“1:300的比例绝对不能错,浓度不够达不到消杀效果,浓度太高又可能有安全隐患!”8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廖华杰对古镇镇各个易积水、易孳生蚊虫的区域了如指掌。他结合实际工作整理的《古镇镇蚊媒防控实操手册》,更是成为队员们人手一本的“防疫宝典”。
■直面风险的“排雷手”
凌晨五点刚过,谭伟俊出现在古镇镇显龙路与大生大冲带交叉路口,并逐一检查待调度的喷雾机,这是他当天要检查的第二十台设备。作为全镇消杀设备的“总调度员”,谭伟俊心里装着一本清晰的“设备账”:“重型喷雾机负责主干道和大型公共区域,便携机则深入背街小巷和居民楼楼道,这样才能实现消杀无死角。”
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谭伟俊累计调配各类喷雾机156台,保障了全镇消杀工作的高效运转。考虑到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需要全天在岗值守,他提前把9岁的儿子送到外婆家,自己则坚守在防疫一线。
■临近退休仍赴一线的“守护者”
10月10日,在古四村的消杀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特殊的消杀员——区永松。再过不到两个月,他就要正式退休了,却依然主动投身防疫一线。“我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对村里的每条巷子、每个角落都熟悉,能多为防疫出一份力,心里才踏实。”见记者对他的坚持有些疑惑,区永松主动解释道。
每天清晨七点,区永松都会准时背起近20斤重的喷雾机,开始一天的消杀工作。下水道口、垃圾房、墙角缝隙……区永松小臂上那片褐色的印记,是长期接触消杀药剂留下的痕迹,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摆摆手说:“老毛病了,不碍事,只要能把蚊虫消杀干净就行。”
古四村村干部告诉记者,每次清理垃圾黑点时,区永松总是第一个钻进狭窄的小巷。有一次清理废弃垃圾桶,桶内堆积的杂物难以清理,他直接蹲在地上,用手一点点掏挖。清理结束后,他的衣服上沾满了污渍和异味,却笑着说:“把这些卫生死角清理干净,居民住着舒服。”
如今,走在村里,常有人半开玩笑打招呼:“区主任,又去消杀啊?”他总是笑着点头。“只要还在岗位一天,我就把手头的事做好,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他的承诺,更是行动的写照。本报记者 卢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