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在五桂山街道,以丁艳为代表的热心群众定期组织开展山野清洁运动,并带动越来越多人一起行动
~~~——
~~~——
~~~——共投入3台42座大巴,策划两条服务路线,确保大部分学生“离校即上车,下车近家门”

 
2025年10 17
乙巳年八月廿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0月17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在防控基孔肯雅热的过程中,中山古镇涌现出一群“逆行者”
披星戴月排查风险点 争分夺秒织密防疫网
  在打赢基孔肯雅热疫情阻击战、歼灭战的过程中,古镇镇涌现出一群“逆行者”:他们是争分夺秒、排查风险的流调“侦察兵”,是直面隐患、消杀病毒的防疫“排雷手”,是坚守岗位、初心不改的基层“守护者”。近日,记者走近这些“逆行者”,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他们的身影。

  ■与病毒赛跑的“侦察兵”

  清晨七点,古镇镇防疫指挥部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流调员刘春晖手握话筒回应,声音虽因连日高强度工作略显沙哑,却依旧坚定有力。自7月31日担任防疫指挥部流调组组长以来,“安稳觉”对她而言已成奢望。“流调名单密集时,组里每个人每天要打200多个核实电话。”她指着办公桌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信息的表格,语气凝重地告诉记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潜在的风险点,必须以最快速度排查清楚,才能阻断病毒传播。”

  当夜幕降临,流调队伍仍在与时间赛跑。“六坊村安荣巷发现新的疫点,请立即前往处置!”接到指令后,流调队员赵枫马上和同事拎起设备赶往现场。划定风险范围、登记相关人员信息、协调消杀团队进场……等他们完成工作返回指挥部时,已是深夜。

  镇爱卫办工作人员廖华杰则把防疫“课堂”搬到了一线。在海洲村显龙路的消杀现场,他蹲在地上,手持量杯和药剂瓶,耐心给队员们演示灭蚊药的配比:“1:300的比例绝对不能错,浓度不够达不到消杀效果,浓度太高又可能有安全隐患!”8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廖华杰对古镇镇各个易积水、易孳生蚊虫的区域了如指掌。他结合实际工作整理的《古镇镇蚊媒防控实操手册》,更是成为队员们人手一本的“防疫宝典”。

  ■直面风险的“排雷手”

  凌晨五点刚过,谭伟俊出现在古镇镇显龙路与大生大冲带交叉路口,并逐一检查待调度的喷雾机,这是他当天要检查的第二十台设备。作为全镇消杀设备的“总调度员”,谭伟俊心里装着一本清晰的“设备账”:“重型喷雾机负责主干道和大型公共区域,便携机则深入背街小巷和居民楼楼道,这样才能实现消杀无死角。”

  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谭伟俊累计调配各类喷雾机156台,保障了全镇消杀工作的高效运转。考虑到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需要全天在岗值守,他提前把9岁的儿子送到外婆家,自己则坚守在防疫一线。

  ■临近退休仍赴一线的“守护者”

  10月10日,在古四村的消杀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特殊的消杀员——区永松。再过不到两个月,他就要正式退休了,却依然主动投身防疫一线。“我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对村里的每条巷子、每个角落都熟悉,能多为防疫出一份力,心里才踏实。”见记者对他的坚持有些疑惑,区永松主动解释道。

  每天清晨七点,区永松都会准时背起近20斤重的喷雾机,开始一天的消杀工作。下水道口、垃圾房、墙角缝隙……区永松小臂上那片褐色的印记,是长期接触消杀药剂留下的痕迹,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摆摆手说:“老毛病了,不碍事,只要能把蚊虫消杀干净就行。”

  古四村村干部告诉记者,每次清理垃圾黑点时,区永松总是第一个钻进狭窄的小巷。有一次清理废弃垃圾桶,桶内堆积的杂物难以清理,他直接蹲在地上,用手一点点掏挖。清理结束后,他的衣服上沾满了污渍和异味,却笑着说:“把这些卫生死角清理干净,居民住着舒服。”

  如今,走在村里,常有人半开玩笑打招呼:“区主任,又去消杀啊?”他总是笑着点头。“只要还在岗位一天,我就把手头的事做好,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他的承诺,更是行动的写照。本报记者 卢兴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