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与城市文旅融合进程的加快,一种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消费现象悄然走红——人们在参与演出、展览、比赛等文化活动后,持“票根”前往周边商户享受各类优惠或延展服务。起初只是民间自发尝试,如今已逐步演化为多个城市主动引导、产业链多方参与的机制创新。票根不再只是观演凭证,更成为文化体验与城市消费之间的桥梁,串联起多种生活场景与经济环节。
■一、票根为何出圈
疫情之后,实体文化消费逐渐回暖,但人们的消费行为已发生明显变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型购买相比,以“95后”“00后”为典型的新生代消费群体更乐意给体验感、氛围感和归属感买单。票根受到热捧的根由,是它不光标记了一次文化消费的体验,更有被分享、被纪念、被再度利用起来的机会。在社交媒体广泛参与的局面下,票根不再是用之即弃的物品,而成为用户主动介入内容生产的素材。晒出一张电影、演唱会、展览的门票票根,已成为很多人树立个人形象及文化素养的一种方式。地方政府、文化机构跟商业体实现积极联动,进一步把现实利益功能赋予到票根上,让其拥有从文化活动拓展至周边消费场景的价值链延伸。从早期用展览门票换饮品或者商场折扣,直至现在大型赛事或者演出活动拉动整条街区一起促销,票根的功能被主动地嵌入城市空间的商业流通网络中。因此,票根经济的出现不只是消费行为的偶发演化,更是制度与市场彼此互动下一种有组织的消费延伸形态。这种延展不仅增进了单次消费的附加价值,也增大了文化活动的外溢成效,让文化场所不再是终点,却成为城市消费旅程的起点。
■二、票根经济的链式消费逻辑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文化消费往往呈现出一次性、孤立化和去场景化的特点。观众购票进入演出或展览现场,完成体验后即离开,后续行为往往与文化消费脱钩。而在票根经济中,消费流程被再次编排重组,文化体验不再是流程终点,转而成为消费的开端。票根所具备的折扣、兑换或者权益功能,令观众在结束一次文化活动之后,水到渠成地被引至下一消费节点。于这个过程中,消费不再是以交易完成为结束,而是在不同空间、业态与时间维度中不断衍生与延续。消费的链条因此得以拉长,价值被重新分配,消费者与场景之间形成更紧密的黏性关系。在票根经济的实践中,可实现有效消费衔接的城市或区域,往往依靠文化活动主办方、商圈运营主体以及地方政府的共识与协作。票根作为介质,其背后所穿插的是一套城市场景的协调机制,文化场馆、购物中心、餐饮娱乐、交通出行等多个环节被融入一套整体系统之内,不再各搞各的一套,而是在消费者的行程里有序排列,从而提升整体体验的连贯性与顺畅性。消费者享受一次文化活动之后,无需再次搜寻信息以及重新决策,而是可基于现有的票根以及信息提示,自然过渡到下一处消费点,这种路径的明确化与节奏的引导,是链式消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在不少案例中,票根不仅是激发即时消费的触发器,且拥有一定的延后性与重复利用的空间。观众或许会在演出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凭借票根获取其他消费权益,也可能在一次消费的时候被提示参与后续活动,由此实现消费过程的预约。这种机制不光延长了票根的使用期限,同样增强了文化消费在日常生活里的影响力,消费行为因此不再局限于现场与当前时刻,而是在更久的时间跨度里发生与积累。票根由此成为连接短期参与和长期关系的一种媒介性工具,让城市文化消费拥有反复再次激活的机会。
■三、多地实践激发票根经济活力
在票根经济逐步拓展的发展阶段中,不少城市利用本地文旅资源禀赋、消费结构布局以及社情民意需求,探索形成了差异鲜明的实践方法。这些案例不只体现出票根作为文化消费“连接器”的效用,还从制度建设、商业互动、场景融合等维度给出了可借鉴的模板,为各地把握票根经济运行逻辑及政策意义提供了充足的现实支撑。以上海为例,作为文旅消费高度发达的城市,上海在早期阶段推广了票根联动机制,开展“观演+消费”场景化运营的初步探索。在“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举办期间,静安区将“戏剧票根”作为媒介,联合餐饮、零售、文创行业的多家商户,举办票根消费优惠活动,消费者凭借所购的剧院门票,可在指定的商家兑换折扣、赠品等诸多权益。这达成了戏剧艺术跟城市商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拉高了观演结束后周边消费的转化比率,也增添了区域文化氛围的延续活力。2025年,“苏超”的爆火带动了江苏票根经济的发展,点燃了文旅消费新引擎。端午假期,常州、徐州、镇江针对客队市民推出景区免票优惠政策,盐城、南京、泰州结合票根推出“看球+旅游+美食”等文体旅套餐,数万名现场观赛观众的到来,让主场城市收获了喜人的文旅消费成绩单。球赛票根的创新之举将球迷变为游客,将流量化为留量,让人们解锁“观赛+消费”的双重快乐,释放出“苏超”促进多元消费、链式消费的“乘数效应”,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四川和重庆推出“百万职工游巴蜀”文旅年票,实现了区域文旅的联动效应。年票有效整合了川渝两地景区景点、演出等资源,推动精品景区串珠成链,改变了以往有效联动不足、景区景点分散化、碎片化现状。有效调动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了政府、市场的有效联动,在跨区域文旅市场协作中,改变了以往高度依赖行政推动的单一路径,探索了跨区域文旅促消费的新路子。每个城市依托于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空间结构、治理能力,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实施办法,进而验证了票根经济是可行的、可实施的、可推广的城市文旅融合新方式。
■四、让一张票根走得更远
推动票根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就需要在已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功能边界和制度基础,使其从一种促销方式转化为拥有公共价值和城市战略意义的消费促进机制。这意味着不仅需要让票根在当下场景中“被采用”,还需要通过各种制度设计、技术联结和治理创新,提升票根的扩展能力、适应能力和激励能力,进而在未来更为复杂的城市消费网络中发挥作用。首先得着重构建稳定的票根流通机制。就目前而言,各地票根经济实践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大部分仍旧处于活动主办方跟商圈开展短期合作的阶段,缺乏标准化跟平台化的流通规则。要让票根的存在周期更长远,得构建起以市域范围为基础的统一票根管理平台,做到数据收拢、权益对接以及商户参与的系统化对接途径。平台化管理不光可以提高票根可追溯性及服务水平,还可以依靠算法优化达成用户跟商户的精准匹配,进而提高使用效率与再消费转化比例。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票根的公共文化价值属性。票根的核心所在是借助文化活动达成消费转化,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文化内容大多沦为装点或吸引顾客的途径,却无法充分凸显它的独立价值。若想达成票根经济的长效发展,要从供给侧增强文化产品的多样程度与专业水平,加深其内容的原创成分与文化底蕴,让票根切实成为文化记忆及参与行为的物质留存。借助制度规划提升公共文化资源开放的水平,推动诸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类非营利性单位参与票根经济体系,让更多基础文化空间成为票根的原发地。此外,要探索票根使用的跨区域互通机制。在当前城市群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协同成为消费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关键走向。票根作为文化消费的起始点,得在区域范畴打通阻隔,促成多地场馆、商圈、交通等资源权益的相互勾连。可实施建立省域或都市圈层级的票根合作机制,设定通用的技术标准以及结算体系,助力不同城市间票根权益的共享与让渡。如此不但可拉动跨域消费的活动,也利于构建区域一体化文旅消费的格局,提高票根在更宽泛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应当重视票根跟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启探索以二维码、NFC或小程序形式达成票根数字化管理之路,但普遍来讲还是以信息登记与核销功能为重。未来应再进一步延展数字票根的功能边界,让其具备用户画像、行为留存、消费建言与信用积攒等多重功效。最后,要构建长期有效的制度支撑体系。票根经济发展不能只依靠短期的财政补贴以及行政力量推动,更应在制度维度打造可持续的利益协调及激励机制。这囊括搭建多主体加入的协同治理体系,明确文化机构、商业企业跟政府之间责任与资源的分配分工关系;打造多模式的融资及补贴途径,招引社会资本参与票根经济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促进相关立法及政策扶持,确定票根使用的法律地位及权益保障。
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20232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任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