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不断深入,大学生精准就业评价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现有体系仍需完善,以推动精准就业评价体系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大学生精准就业评价体系的内涵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通过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束缚,走向一个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符合当前新发展理念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更是我国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当坚持响应的新指导精神。新质生产力应当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策略,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价值导向。
(二)大学生精准就业评价体系的内涵
针对大学生展开精准就业服务,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精准性和时效性。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线上采集形式,积极响应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情况。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实现精准供需匹配,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真正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精准就业评价体系,是针对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构建的一套完善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该体系关注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评价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是否具备应有的价值和效果,为大学生精准就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同时,通过该评价体系的监督职能,保障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并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为依据,持续优化精准就业服务方案,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二、我国高校精准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与现实困境
(一)毕业生需求与市场供给岗位的需求不对称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市场面临挑战。但社会各行业仍能提供充足岗位。然而,毕业生与企业存在思想、认知冲突。一方面,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对实践型、服务型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人才培养滞后,毕业生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差距大。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期待与岗位福利待遇矛盾,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冲突。因此,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解决认知冲突,实现人才需求与市场良性对接。
(二)就业资讯碎片化与学生对整合信息需求的矛盾
数字信息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指导需以数字平台整合市场岗位需求和学生信息。但存在碎片化就业资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招聘信息数字化,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信息,习惯线下求职的学生更难以筛选。此时,精准就业评价体系应发挥辅助作用,但部分高校未关注,导致体系价值无法体现,矛盾加剧。
(三)高质量就业期待与个人能力素质差距的困境
精准就业评价体系旨在帮助大学生精准就业,高校应提供精准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理性规划职业。但部分学生对高质量就业期待高,却缺乏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综合素质与就业愿望不符,降低了体系效用。因此,改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可提升就业质量和职业规划能力。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大学生精准就业评价体系建设和改革路径
(一)构建智慧就业服务评价体系
融入精准化理念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效率和质量。构建智慧就业服务评价体系,监督指导精准就业指导工作。具体需关注以下方面:
首先,评价是否精准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政策和形势影响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应重点评价是否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是否辅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状况,做出合理职业判断。
其次,带领学生分析职业画像。不同院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不同,学校应提供精准指导,了解学生就业择业看法,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画像。评价体系应监管,确保学生得到有效分析指导。
最后,评价是否分析用人单位岗位画像。教师需处理招聘信息数据,对照历年毕业生质量跟踪数据,分析关联性,结合市场规律,找出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差距,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落实精准就业评价机制
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重要教育环节。教师应精准分析学生专业和个性特点,针对性指导。高校应落实精准就业评价措施:
首先,精细化优化评价内容,从小班化、个性化评价入手,关注学生各阶段精准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大学一年级评价是否唤醒就业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评价是否具备职业基础能力;三年级评价是否具备求职技能、开展择业前指导;四年级评价是否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精准捕捉问题,提高指导成效。
其次,借助实践活动评价质量,如组织讲座讲解面试技巧等知识,开设针对性就业评估模式,解决学生困惑,分类评价指导工作。
(三)构建闭环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闭环就业指导体系,发挥精准就业评价体系价值。通过联动教育模式获取精准反馈,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参与评价,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反馈信息。
首先,借助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就业信息全面性和真实性,发挥平台就业辅导优势,搭建信息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其次,结合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构建信息反馈机制。综合分析就业政策、招聘政策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搭建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平台,统计多项数据,评估毕业生情况,建立评价模型。根据反馈调整人才培养问题,为完善方案提供依据。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创新完善指导模式,持续搜集分析数据,更新方案,记录信息,定期回顾总结,提高指导质量。
总之,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为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至关重要。做好精准就业评价工作,响应指导精神,以新质生产力理念为引领,完善优化评价体系,关注体系建设,调整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总结经验,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支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文系2024年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科创双翼驱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计算机学院‘乐博追梦’计划”(项目编号:校级 27-24JP01)研究成果
作者分别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广东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