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山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分行、市司法局、市银行业协会、市地方金融协会等部门共建的“一站式金融解纷枢纽”,该中心不仅是规划落地的具体实践,更精准破解了传统金融纠纷处理中的诸多痛点,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样本。
■前期筑基:以问题为导向,下好改革先手棋
中心内设审判法庭、调解室、多功能室、律师休息室和综合办公区,目前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金融审判执行团队(以下简称金融审执团队)、中山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调解工作室已常驻办公,实现司法审判与调解力量的深度融合。
“中心核心的前端解纷机制早已提前运转。”揭牌仪式上,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点出了平台建设“规划——筹备——落地”的连贯逻辑。今年1至9月的269宗司法确认案件(涉案1.1亿元)、4058件利用“和解先行机制”化解的纠纷(涉案8.1亿元),正是2024年中山启动规划后,法院系统联合多部门先行测试核心机制的成果,而推动这一改革的深层动因,源于金融领域日益凸显的解纷需求。
中山市场主体超69万家,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金融纠纷案件也持续攀升。以市第一人民法院为例,约6人的金融审执团队每年需处理超万件金融案件,人均年办案量超两千件,相当于每个工作日至少要办结8件。“案多人少”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解纷效率的关键瓶颈。更让市民困扰的是,过去银行未设专门的和解专员,导致在沟通协商环节常常面临“不知道找谁”的尴尬局面,容易陷入漫长的诉讼等待,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
这些痛点,让建设规划不再停留在纸面:从组建团队调研传统模式弊端,到设计多元解纷框架,再到提前测试司法确认、前端化解等核心机制,中山用“边试边改”的筹备模式,确保了平台启用即能高效运转,也让本次的正式落地成为水到渠成的改革成果。
■机制破局:创新设计,破解“对接不畅”与效率难题
为破解“案多人少”“市民对接不畅”两大痛点,中心在机制设计上打出了精准组合拳,其中最受市民关注的便是创新推行的“和解先行制度”。
该制度彻底改变过去银行多头对接、程序繁琐的状况,要求各银行选派党性强、业务精的骨干担任“和解专员”统一对接,在金融借款合同、银行卡、信用卡、金融不良债权追偿权等四类高频纠纷中,做好与市民的协商调解工作。这一制度不仅让市民有了明确的“对接人”,更因和解专员熟悉本行金融产品政策、拥有和解方案主导权,大幅提升了协商成功率——今年1至9月前端化解的4058件纠纷均是通过市民与和解专员直接协商达成和解的。
为支撑“和解先行制度”落地,中心同步搭建“香山智和”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行业协会调解员还可根据需求参与协商,最终形成“银行和解先行—协会调解递进—法院诉讼托底”的递进式模式。这种模式将解纷责任从过去的“第三方主导”前移至“当事人自主协商”,既减少了政府资源消耗,又让市民省去了诉讼奔波之苦,实现“群众减成本、政府减负担”的双赢。
与此同时,针对已达成调解意向的案件,中心配套推出“司法确认机制”:由金融消保协会调解员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后提交法院审查,符合条件的出具司法确认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且全程不收取任何诉讼费用。今年前9个月,该机制已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约60万元,既解决了“调解协议执行难”的顾虑,又进一步降低了维权成本,与“和解先行制度”形成“前端协商+后端保障”的机制闭环。
■科技赋能:破解审判压力,为高效解纷注入“智慧动力”
和解专员制度与司法确认机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硬核支撑,市第一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团队“6人年办万件案”的压力,也正通过科技赋能得以缓解。
中心打造的“香山智和”平台,核心作用在于打通法院、调解组织、金融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立案、和解、调解、审判、执行的“一网通办”:通过要素式批量立案功能,同类金融纠纷可批量导入系统,避免重复操作;借助智能筛查功能,能自动识别重复立案情况,减少司法资源浪费;更关键的是,平台配套“统一裁判标准、统一证据规则、统一文书模版”的“三统一”机制,让法官无需再为文书格式、证据认定耗费过多精力,审理效率大幅提升。
这种“科技+标准化”的双重支撑,不仅让现有6人审判团队的工作压力显著减轻,更让中心具备了应对更大解纷需求的能力。中心启用后,预计每年可处理金融类纠纷4至5万件,是过去第一法院金融审判团队年办案量的数倍。这一承载力的提升,并非依赖人员扩张,而是源于“非诉调解+科技赋能”的模式创新——通过前端和解、调解拦截大量纠纷,再用智慧平台提升剩余案件的审理效率,从根本上破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长远价值:从解纷平台到治理样本,赋能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
当中心凭借“规划先行、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的组合优势,年处理案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时,其意义已超越单一的“解纷平台”定位,成为中山优化金融治理、服务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点。
从地方发展看,中心为中山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支撑:高效的纠纷化解机制能帮助金融机构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减少因纠纷拖延导致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和市民在融资、用卡等过程中遇到纠纷时,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解决,增强了市场主体对金融环境的信心。
从社会治理看,中心是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今年前九个月,前端化解超4000件纠纷,相当于减少了大量的金融诉讼增量,有效缓解了司法压力,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法治根基。
从大湾区视角看,中心创新的“和解专员+智慧平台+多元协同”模式,精准对接了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对“高效金融治理”的需求。其“边试边建”的筹备模式、“痛点导向”的机制设计、“科技赋能”的效率提升路径,不仅为中山本地金融治理提供了有效方案,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山样本”,为大湾区其他城市破解金融纠纷难题提供了参考。
金融活则经济活,法治兴则市场兴。从提出规划到正式启用,中山市金融纠纷集中调处中心的建设过程,正是中山探索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未来,随着中心与中山“1+6+N”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在源头化解金融矛盾、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服务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推动区域金融治理升级的“中山力量”。
本报记者 付陈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