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心治理”拆出发展空间
新丰村的围墙整治,既是回应村民对宜居环境的迫切期盼,也是中山推动乡村“微更新”的生动实践。过去,村内不少闲置宅基地、菜园被高大围墙围挡,不仅挤占公共空间、导致村道狭窄压抑,更易变卫生死角,存在安全隐患,成为制约乡村颜值提升的“堵点”。
“有些围墙年头久了墙体开裂,既不美观也不安全,村民早就盼着改变。”新丰村党委书记卢桂标介绍,为响应群众诉求、契合全市绿美乡村建设部署,村里决定以围墙整治为抓手,撬动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整治之初,村民的抵触情绪成为最大阻力。“没了围墙,菜园和宅基地就暴露在外了”“拆了围墙,安全感就没了”,不少村民的顾虑直白而真切。为解开村民心结,新丰村“两委”班子牵头,多次召开村民动员会,带着整治方案和效果图上门宣讲,用“拆围透绿能拓宽通道、改善采光、提升居住品质”的实在好处说服群众;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围墙,形成示范效应;对抵触情绪较强的家庭,反复登门倾听诉求,主动帮忙设计矮墙、栅栏等替代隔断方案。“村干部不光讲道理,还替我们着想,这样的整治我们当然支持!”村民们的态度从“不愿拆”逐渐转变为“主动拆”。
秉持“应拆尽拆、科学保留”原则,新丰村对全村围墙围挡开展全域排查、建立台账,逐一推进清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清拆闲置宅基地、菜园等区域的围墙围挡13处,拆除长度达225米,成功腾出公共空间360平方米。针对村民必要的隔断需求,村里统一采用不高于1.1米的矮墙或开放式栅栏,既保持了村庄整体通透性,又兼顾了村民私密需求,兼顾了“美观与实用”,为后续空间活化打下基础。
■让“闲置角落”变身共享乐园
清拆只是第一步,让腾出的空间“活起来、美起来”,才能真正让村民感受到变化、共享治理成果。新丰村创新推出“共建共享”模式,联合结对单位、回村干部及辖区智杰托育园,发起“四小园”共建活动,让党员干部、村民、志愿者、孩子都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
在闲置空地上,一场场热闹的“植绿行动”接连上演:托育园的孩子们带着好奇与兴奋,小手握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栽下花苗,在劳动中学习环保知识;村民们主动贡献自家闲置农具、旧花盆,为微景观增添独特韵味;结对单位送来近8000株绿植,为乡村添绿助力;党员干部带头挥锹培土、规划布局,用实干带动群众参与。大家齐心协力,让一块块闲置地实现华丽蜕变——边角地变成“口袋花园”,闲置宅基地化身“共享菜园”,废弃空地建成“休闲小景”,每一处“四小园”都兼具观赏价值与实用功能。
如今的新丰村,早已换了模样。傍晚时分,“四小园”里总能看到散步聊天的村民、追逐嬉戏的孩子,欢声笑语回荡在绿意盎然的乡村小道上。这场“拆围透绿”行动,拆除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围墙,更打通了党群、邻里间的“心墙”,让“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本报记者 柯颂 通讯员 周佳艺
图/通讯员提供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