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设计师胡卓权通过“乡土+非遗”创新表达运营乡村文创项目,为中山乡村量身定制“文化密码”
~~~——​“香港文化月”系列演出启动,立体展现香港艺术多元面貌
~~~——

 
2025年11 10
乙巳年九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11月10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让“土”文化“潮”起来
设计师胡卓权通过“乡土+非遗”创新表达运营乡村文创项目,为中山乡村量身定制“文化密码”
胡卓权为记者介绍其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11月初,南朗街道冲口村,稻田边的“冲咖啡”文旅驿站里,米乳咖啡的醇香伴着游客的朗朗笑声飘散开来。这杯融合本地米浆与咖啡的特色饮品,是90后设计师、冲口村文旅项目主理人胡卓权为乡村量身定制的“文化密码”,如今已成为本地社交网络上的“网红打卡点”。

  带着对艺术设计的热爱与对乡村的情怀,2019年,胡卓权告别都市,回到稻浪翻滚的乡村。从成功改造南朗旧车站,到组建年轻化乡村文旅运营团队,他以“文化赋能+在地运营”的双轮驱动,让乡土闲置资产“活”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青年人才“聚”起来,在南朗街道乃至中山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初心萌芽到创业启航:从都市设计师到乡村“追梦人”

  来自中山市沙溪镇的胡卓权,自幼受家中印刷厂生意影响,对印刷品艺术与平面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份童年埋下的热爱,为他日后的职业选择与创业方向埋下伏笔。2019年底,他联合两名志同道合的中山青年,组建乡村文旅项目运营团队。

  “最初的项目是南朗旧车站的旧改项目。”胡卓权介绍道。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山人来说,南朗旧车站,曾是南朗街道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辉煌标志。但随着时代发展,这座车站逐渐被遗忘,变得荒芜。

  2024年8月,由旧车站改造的南朗街道青年创业园(以下简称“南朗青创园”)正式开张运营,凭借优质的孵化环境,目前已成功培育多个创业项目。

  ●从设计到落地:让闲置资产变身文化载体

  “乡村的闲置物业不是‘包袱’,而是待激活的文化资源宝库。”胡卓权认为。今年3月,胡卓权负责对南朗冲口村内15处闲置物业和土地进行连片开发,首期项目“冲咖啡”文旅驿站的落地,标志着这一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走进这家藏在稻田边的咖啡店,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专属”的巧思:主打产品“米乳咖啡”,将本地大米磨浆融入咖啡,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滋味;墙面装饰画是艺术家或者学生写生原创的冲口村风光画;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南朗街道各村落系列文化丛书,也大大方方展示着,引导访客阅读;陈列架上,刺绣荷包、非遗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错落摆放。

  更让人暖心的是,这些文创作品有一部分出自残疾人创作者之手——游客买下一件,收益便直接反哺创作者。胡卓权介绍,“咖啡区旁边特别划分了艺术创作区域,创作者们可以随心所欲在此专心进行创作,提供诗意、舒适的环境,成品可以放在文旅驿站和线上寄售,所有收益回馈给文艺或者残疾人创作者。”由此形成“设计生产—平台销售—收益反哺”的公益闭环。

  胡卓权表示,2025年,乡村运营项目落地冲口村后,建立了文旅资源交流平台,为许多艺术家和公益组织提供交流平台,为艺术工坊生产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南朗街道其他4个村子的文创内容也搬到这个平台共同展示,形成了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过去村里的闲置房只是堆杂物的地方,现在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窗口。”胡卓权介绍,目前15处闲置资产已有20%投入使用,除“冲咖啡”文旅驿站外,凤仪书室等历史建筑正改造为“乡村创意孵化器”,风水林池塘边的研学步道也在推进,计划开展自然教育、非遗体验活动,“我们计划把分散的资源串珠成链,打造‘餐饮消费—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在胡卓权的牵线搭桥下,“冲咖啡”文旅驿站还与南朗青创园频繁联动,成为南朗青创园线下创业资源交流的重要场所。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IP与非遗的创新表达

  “乡村文化、传统非遗不该‘躺’在展柜里,要让它看得见、带得走、能传播。”这是胡卓权深耕乡村文化活化的核心思路。自2019年起,他带领团队深度参与南朗街道众多非遗项目活化,已交出亮眼答卷:为华照木龙设计动态展示方案,让百年舞龙民俗成为文旅打卡项目;为翠亨大道文化街绘制主题壁画,将中山名人故事搬进街头;连续三届策划南朗街道开渔节,用现代舞台设计呈现渔民文化,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

  IP设计则成为乡村文化“出圈”利器。针对大湾区地区的乡村缺乏专属文化符号的痛点,胡卓权发挥其设计师动能,带领团队推出一系列3.5万元高性价比IP服务套餐,涵盖形象设计、16个动作表情包及文创打样。截至目前,已为佛山、江门、深圳等周边城市近30个村落或项目打造专属“文化代言人”。“让乡村文化从‘静态展陈’变成‘动态传播’。”胡卓权举例,此前团队为“火炬开发区团工委”所设计的IP表情包上线半个月,下载量便突破5000次,“传统内容+现代形式”的反差设计,让乡村文化“圈粉”无数年轻人。

  ●聚才留才:让青年成为乡村振兴“新生代”

  胡卓权返乡创业的选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能成长。”这是胡卓权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从城市返乡的“带头人”,他深知人才对乡村的意义——2019年,他放弃东区街道的设计工作,来到参与南朗旧车站改造,此后便扎根乡村文旅领域,如今,他正用自己的经历吸引更多青年返乡。

  “我认为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对家乡的荣誉感。”在冲口村项目推进中,胡卓权始终坚持运营的“在地化”原则:咖啡师、文创销售员等岗位优先面向冲口村及南朗街道青年招聘,运营管理岗则侧重吸纳有乡村成长背景的设计、策划人才。“家乡情怀、文化认知、成就感,这三点是乡村企业留住人才的核心。”如今,已有20余名南朗街道返乡青年加入团队,80%为中山本地户籍,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新生代力量”。

  为夯实人才根基,胡卓权还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平台,为非遗传播落地打通渠道。目前,团队与沙溪理工学校深度合作:一方面将该校非遗手工教学资源引入乡村研学,让学生在剪纸、陶艺课程中传承技艺;另一方面借助学校3D打印专业优势,解决IP手办、文创产品生产打样难题。他透露,正积极对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计划开设“乡村文创设计”定向课程,为乡村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从城市设计师到乡村文创项目“运营官”,胡卓权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愿景很清晰:“未来要把冲口村打造成‘艺术家部落’,让闲置农房变成‘前店后坊’的体验空间,游客既能买文创,还能亲手制作,真正从‘观光者’变成‘参与者’。”

  采写:本报记者 高倩荷

  栏目统筹:黄启艳 廖薇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