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过去,中山人居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落实了“一号议案”提出的各项建议,11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省、市、镇四级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一号议案”办理情况。代表们实地走访多个村居,现场感受中山人居环境发生的变化,并在座谈会上提出破解瓶颈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一号议案”主办、会办部门和相关镇街现场作出回应,并作出继续将“一号议案”做实的部署。
■【代表发问】
如何保住“长效美丽”,实现生态效益和民生价值双赢?
当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省、市、镇四级人大代表,“兵”分六路,分别去到南朗、南区、小榄、横栏、沙溪、三乡等6个镇街视察核查人居环境情况。
在崖口村,2000亩金黄的稻子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阡陌纵横中,人们或悠闲骑行,或漫步田道,虽气温骤降,也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代表们对崖口村家家户户种花,条条道路整洁的景象交口称赞。在大溪河,河水清清的景象让许多代表对变化之大表示了肯定,岸边盛开的美丽异木棉更让一条“问题河”成为如今的景观带。
走访结束,代表们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镇街负责人进行座谈。代表们对实地视察中看到的环境提升表达了充分肯定,就村庄特色风貌、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治理合力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号议案”领衔人,市人大代表、南朗街道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长期深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领域。他说村庄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发展,村民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没有一个是旁观者。“人居环境整治好了,才能奠定农文旅发展的基础。人流量越来越大,村民积极地打开围墙做生意,又自觉地维护好村庄环境,实现了整治成效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对于全市的人居环境整治,谭锦鹍认为“一村一策”是很好的方向,但是围墙内的环境还需要提升,尤其很多地方堆砌了锌铁皮建筑,这部分工作不容易做。他建议增加院子的功能性,让村民积极地参与改造。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南朗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吴文枝认为“一号议案”的办理,成效很明显,能够看到河水变清、城乡变美、业态变丰富,中山乡村焕发出新的光彩,增强了吸引力,游客的体验也越来越好。他建议做一河两岸工程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乔木、灌木、花如何搭配,都要进行通盘考虑。同时,各方要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合力。
市人大代表、企业代表陶伟元说,无论是当日走访还是平时生活,都能看到周围环境确实越来越好了,作为一个企业主,直观的感受是这对营商环境提升带动很大,公司新的工业园招商和工厂留住人才都变得容易许多。“但是环境好了,我们要怎么去维持,怎么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这值得关注。还有就是村道,这块可能要提前规划好,避免形成车流堵点。”
市人大代表、企业代表苏海娟平日在华南中医药城工作,对榄边村、茶东村和茶西村的变化有很深的感触,她说企业一路走过来的历程就是跟随村居改变的过程。她的建议是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分类施政、彰显特色,最好村民也能参与,避免千村一面。
市人大代表谭群芳则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中山的人居环境整治创造了生态效益和民生价值的双赢,但环境治理是一个攻坚战,也是一个持久战,还有长远的路要走,最终会惠及每一个人。
■【部门回应】
“市镇村”联动国企,创新做法可复制
针对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一号议案”主办、会办及相关部门进行了现场回应。
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陈柳斌认为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治理的硬骨头,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于代表们关注的长期效果和智慧管理,他表示正在尝试推进每月一清理,“有些村已经引入了通信商的科技手段协助管理,如预防车辆乱停乱放和疏解堵车等”。
“一号议案”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方面介绍,目前“一号议案”形成的32项任务已完成24项,其余8项正按时序推进。为保障整治成效长效持久,相关部门构建了多层政策保障,全市村居100%将“门前三包”纳入村规民约。资金保障方面,15个镇街争取“三线”整治专项债18.1亿元,形成“市镇村+国企”联动投入模式,为项目推进注入持续动力。
“我们将认真吸纳代表建议,健全长效机制,推广典型经验,推动议案办理成果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全市‘点、线、面、带、片’ 全面风貌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有林说。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总结,自“一号议案”启动以来,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格局。全市人居环境风貌显著改善,累计整治“六乱”119万宗,治理违法建设121.19万平方米,拆围透绿释放公共空间1374亩;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9.1%,完成绿美河涌56条建设;农房风貌管控扎实推进,全市完成超12000户农房风貌提升,《农房设计通用图集》顺利印发;绿美生态建设深化拓展,完成镇村绿化苗木种植48.5万株,6个绿美示范点建成投用,城乡形态持续优化。
根据部署,相关部门接下来将逐个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针对农房风貌提升、违建治理等问题,逐一破解堵点;系统梳理议案办理中的创新做法,特别是“国企+市镇村”资金模式、农房“一房一方案”等可复制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将“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内容固化到村规民约,巩固治理成效,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下转05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