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聚焦南部片区 新闻列表
~~~——​平均单产预计可达392公斤/亩,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
~~~——板芙镇十三顷集市改造后成网红点,也让四联村村民创业带娃两不误
~~~——​神湾镇90后新农人从“农业小白”成长为菠萝“种植营销能手”,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坦洲七村社区统筹推进农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扮靓中山“南大门”

 
2025年11 26
乙巳年十月初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26日 聚焦南部片区 扩展 收缩 默认

美食与美景,在这个集市里可兼得
板芙镇十三顷集市改造后成网红点,也让四联村村民创业带娃两不误
板芙四联村十三顷西江集市人头攒动。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傍晚时分,夕阳为西江江面镀上一层暖金。微风轻拂,裹挟着河鲜的鲜甜与各色美食的香气,漫过板芙镇十三顷水闸旁的集市。水泥路铺就的步道上,游人络绎不绝,孩童追着泡泡肆意奔跑;摊主的吆喝声、餐具的碰撞声与江水的潺潺声交织回荡,构成一幅鲜活的乡村烟火画卷。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杂乱,到处是占道经营的摊贩、嘈杂拥堵的集市、不完善的配套。而今,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在板芙镇街党委政府与村“两委”的牵头推动下,原本拥挤无序的集市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旺盛的人流量催生了发展的机遇,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店、做起了小生意,真正达成了“带娃挣钱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单日人流量最高超2万人次

  “以前可不是这样,渔船挤在码头,鱼摊占了半条堤,人车混行不说,一到傍晚就堵得水泄不通。”望着眼前井然有序的集市,板芙镇四联村党总支委员黄文礼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几年前。因紧邻西江、河鲜资源丰富,2018年前后,周边渔民自发在西江大堤旁形成零散集市,将刚捕捞的新鲜河鲜就地售卖。鲜美的西江鱼让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周边村民见状也加入摆摊行列,摊位从码头一路延伸近一公里。

  然而,狭窄的堤坝加上无序经营,不仅严重影响西江大堤的通行安全,也存在诸多隐患,相关部门多次督促整改,规范集市秩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2021年前后,在相关部门牵头推动下,四联村对十三顷水闸旁一条数百米长的农路进行硬底化改造。为留住集市旺盛的人流量,村两委与道路所属生产队反复协商,最终敲定“租金对半分”的利益共享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租金收入由村委会与生产队各得一半,生产队的收益再均分给每位村民。”黄文礼坦言,这一方案既保障了集体利益,又让村民切实尝到甜头,为集市后续顺利运营筑牢了基础。

  如今,在板芙镇“百千万工程”工作专班的牵头推进下,集市周边的渔人码头、日落观景台、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已逐一完善。

  眼下,集市由之前单一的河鲜售卖,发展出特色小吃、茶饮、大排档、烧烤店等多种业态,甚至在角落中还藏着一个小型儿童游乐场,成了周边居民休闲消费的好去处。据统计,节假日期间集市单日客流量最高超2万人次。

  ■村民赚钱带娃两不误

  裹着薄脆面衣、泛着诱人油光的罗氏沼虾,堆成小山的肥硕螃蟹,焦黄酥透、香气扑鼻的小黄鱼……集市中段的小吃摊前,身着黑色短袖的罗姨正手脚麻利地炸着特色美食。“以前在路边摆摊,风吹日晒是常事,遇上雨天更狼狈。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和遮阳棚,环境干净整洁,路面也宽阔通畅,做生意舒心多了!”罗姨笑着说道。如今集市客流日益兴旺,不仅吸引着周边城镇的居民,更有不少港澳游客慕名而来。“周末和节假日最忙,有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虽然累,但看着生意红火,心里特别踏实。”

  “新鲜鲮鱼丸,现做现卖,20块钱一斤咯!”摊主黄伯洪亮的吆喝声,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今年50多岁的黄伯是土生土长的渔民,祖辈世代在西江捕鱼为生。“以前打上来的鱼,只能卖给中介,例如黄鱼,一斤才卖3块钱,根本赚不到钱。”黄伯一边麻利地刮着鱼鳞,一边诉说着过往的不易,“中介压价厉害,遇上鱼获多的时候还拒收,只能眼睁睁看着鲜鱼变质浪费,心疼又无奈。”

  集市规范化改造后,黄伯终于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现在不同品种的鱼分开摆放售卖,单是黄鱼就能卖到6至8块钱一斤,我们还能提供杀鱼、切块等服务,客人更愿意来照顾生意。”黄伯脸上满是笑意,“卖不完的鱼我就做成鱼丸,20块钱一斤供不应求,单日收入最高近千元。如今不用再为销路发愁,闲暇时还能帮女儿带带孩子,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

  不远处的饮品店前,老板黄嘉俊夫妇正忙着制作奶茶、果茶。妻子吴翠贤以前在工厂做文员,每月收入3000多元。夫妇俩眼见集市发展得越来越好,便开起了这家饮品店。“淡季日均营收也有几百元,旺季一天就能卖几百杯,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关键是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比在工厂打工舒心多了。”吴翠贤笑着说,现在节假日不少商家忙不过来还会请兼职,大家各司其职、互帮互助,眼看着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夕阳渐渐沉入西江,集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晚风裹挟着食物的香气四处弥漫。抬头望去,西江水面倒映着落日余晖,白鹭与海鸥从天际边悠然划过。不少游人驻足在日落观景台上,举着手机定格这绝美瞬间。“渔舟唱晚”的惬意、“山映斜阳天接水”的壮阔,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铺展,让人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梁耀洋 范展颢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