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山的“南大门”,七村社区与珠海香洲区仅一路之隔。过去,这里田间窝棚林立、村道坑洼、电线如蛛网,与珠海现代化城区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七村社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
■零散菜地化身开放式田野美术馆
站在果子桥望去,连片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几座艺术装置点缀其间。难以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80多处窝棚散布、菜地零碎的杂乱景象。
“今年5月起,我们通过‘统租、统管、统种’模式,将350亩零散土地整合起来,统一流转给专业公司种植稻田。”七村社区副书记周豪杰介绍,这一模式彻底解决了该区域环境脏乱问题。
中山市渔小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冯小姐表示,他们看中了这块宝地,计划打造“七里·禾乡田野美术馆”项目。“在城市中央保留一片稻田,让忙碌的都市人能够闻着稻香、找回乡愁,这是我们的初衷。”
目前,项目一期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复耕工作,机械化种植的优质稻谷长势喜人,即将迎来首个收获季。田埂经过重新塑形,配套建设了灌溉水渠和观赏步道。冯小姐透露,下一步将陆续引入共享农园、稻田课堂、稻田咖啡等特色业态,通过艺术介入、场景营造等方式,将这里打造成为集农耕科普、艺术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开放式田野美术馆,让这片曾经的“城中荒地”焕发新的生机。
■村容村貌焕新村民纷纷点赞
穿行在果子街上,白墙灰檐的农房整齐排列,新铺的沥青路面平整宽敞,曾经如蛛网般密布空中的电线已全部下地,整片天空都显得格外明朗。这些变化,正是七村社区大力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写照。
站在果子桥上,周豪杰指着脚下的道路回忆道:“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电线低垂得要低头才能看见河面。”通过三线整治、道路“白改黑”、河岸美化等一系列工程,如今的果子街已焕然一新。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困扰多年的断头路终于打通了。这条断头路的另一边正是珠海,道路打通后,经过乡村小道直接联通南坦路。村民马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要绕行一公里,现在路通了,去珠海多了一个路口选择,与新建的桥连成一个环形步道,晚上散步特别方便。”
沿着东灌渠漫步,新修的蓝色彩虹步道与岸边盛开的美人蕉相映成趣,成为村民休闲的新去处。
■村民“上楼”拥抱新生活
“以前一直住村里自建房,现在住上了电梯房,下楼就是花园,走几步有球场、有书屋,生活品质真是翻天覆地。”作为七村商住小区的首批住户,村民陈先生谈起现在的居住环境,语气中满是欣慰。
陈先生一家四口都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属于“固化股民”。2021年,七村社区启动“拆迁上楼”项目,以福利分房形式,按每位股民30平方米的标准,向他家无偿分配了一套120平方米的电梯房。“真没想到,我们普通村民也能不花一分钱就住进现代化小区!”如今,陈先生一家过着“两头住”的幸福生活。
位于德溪路的七村商住小区,是社区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的标志性项目。2021年,社区将1600多套新房按股权份额无偿分配给像陈先生这样的固化股民,家庭新成员的非股民也可按150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购买。小区不仅实现“分房到人”,更在配套上做足文章,篮球场、羽毛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书屋一应俱全;周边120多间商铺涵盖生鲜超市、餐饮、药房等业态,构成便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党群服务站入驻以来,已组织近20场文化活动和节庆联谊,累计吸引近3000人次参与。
“我们这里靠近珠海,交通方便,装修好点的60平方米户型,租出去的话,月租能到两千多。”陈先生补充道,小区不仅圆了村民的“电梯楼梦”,也因毗邻珠海、配套完善,成为不少周边务工人员的租房选择,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资产性收入来源。
从零散菜地到连片稻浪,从杂乱村居到整洁小区,七村社区正以崭新的面貌重塑中山“南大门”形象。
本报记者 黄靖怡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