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的举行,是为深入探讨大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集思广益赋能中山建设人才高地,促进中山高质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格局。
现场邀请了多位大湾区著名高校研究中心专家、人力资源协会专家、头部招聘平台负责人、知名企业代表出席,为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山的人才工作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王帆 冯明旻 实习生 吴秋璇
■通过人才聚集 引领产业发展
在论坛中,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中心主任胡洁瑶介绍,近年来,翠亨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动作频频,先后出台“翠亨新区人才16条”“海外人才引进奖励办法”等人才政策,打造中山国际人才港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深中通道即将通车,中山应该如何做好人才工作?如何利用相关人才政策红利?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谌新民认为,大湾区的人才发展,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度层面、法律层面、机制差异、技术标准、资格认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市场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在谌新民看来,一体化的基础,在于统一的人才含义,以及主要依靠市场化机制来配置资源。目前,人才类型包括公共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济战线人才,目前,中山最缺的是经济战线人才。
“首先要把人才的类型区分清楚,然后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中山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谌新民建议,中山要有合适的产业来支撑人才的发展,要通过人才的发展来引领产业的聚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谌新民举例道,比如中山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规划出来后,就需要面向全球、全国,吸引产业人才不断聚集。“目前,中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这些人才聚集以后将他们的研发成果、专利,尽快转化成相应的产业,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也就是通过人才的聚集,引领产业的发展。”
他建议中山成立人才分析研究院,对人才数量、结构、趋势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机构,对人才的发展进行持续服务。
■做好机制协同 推出特定政策
智联招聘集团作为资产市场化的企业,从1994年开始在人力资源领域发展,已经将近30年。对于中山人才工作的建议,智联招聘集团政府事业部总经理兼集团大客户运营中心高级总监杨娟在现场表示,随着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目前智联招聘集团已经对深圳、中山的企业开展了调研。
中山需要引进什么类型人才?杨娟从智联招聘集团的视角,提出了建议和看法。杨娟表示中山应该更主动地拥抱和融入大湾区,香港和广州是科研人才高地,可以与之共同开展科研前沿研究。“将这些科研成果,与中山的产业特点进行结合并引进落地,实施科研成果和人才共同引进的策略,要在针对性、互补性,尤其稀缺性方面进行加强,引进更多对产业发展价值大的稀缺人才,助力大湾区产业发展。”
杨娟认为,中山同时应做好机制协同,可在“产才”融合方面推出特定的政策。“比如长三角的无锡,得益于政策开放和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引进了大量的青年人才进行创新创业。这种协同,不是要求人才马上在这里安家落户,而是人才有科研成果落地,就可以在当地享受人才政策、产业的配套。”杨娟表示,这样就引进了企业的科研中心或第二总部,产生的机制效应就会放大,此外,中山应结合城市特点做人才品牌建设,要从长远眼光做人才品牌。
■建立双向的产业和人才通道
珠海市就业创业促进会会长辛占华认为,城市风格和产业聚焦是中山马鞍岛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建议可与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加强合作。辛占华建议中山成立人才产业集团,举办各类产业与人才展会、与多城市联合办大型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活动,举办大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并将比赛成果和孵化落地进行一体化等。
太行(深圳)私募股权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陈雪浪建议,通过“双向飞地+人才银行”的运营,在中山、深圳之间建立双向的产业和人才通道,从而牢牢联系在一起,进行优势互补和获得产业外溢红利。站在基金角度来看,要做到以产聚才,人才要实现真正落地,需要产业集群成建制落地、人才梯队落地。怎么招引产业?可以发挥基金招商引才的作用,通过人才创业创新基金、项目落地后的专项基金、招商引资基金等举措落地。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中山各镇街人才工作者、重点企业HR等50多名代表参会,大家积极就人才工作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与专家们进行探讨,可谓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