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铜像执杖而立,目光定格在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2月5日,癸卯年元宵,中山市民和各界人士组成的200多支巡游队伍和20多支文艺表演及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又一次集结,以“万人行”的方式,践行着百余年前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现场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
队伍里,52岁的胡文坚回想起首次走上街头从事志愿服务的青葱岁月仿佛就在昨天。1988年初,刚升格为地级市的中山,在一批文化人的倡议下,策划了主题为“娱乐升平、太平盛世、欢天喜地、鼓劲腾飞”的万人行活动,为孤寡空巢老人筹款。当时正在放寒假的市第一中学高三(5)班团支书胡文坚组织了一群热心同学走上街头,举着义卖活动的小旗子筹款,一走就是好几天。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句朴素的口号,催生了中山首批志愿者。如今这座城市的注册志愿者达110万,每4个中山人就有一位志愿者。
与爱同行 一呼百应
“我们与你同行,千万双手攥紧同一个憧憬。”兴中道上高亢的女声响彻现场,这是“中山慈善万人行”传唱多年的主题曲。
志愿者联合会方队。(摄影|刘凯涛)
“好人”们亮相慈善万人行。(摄影|简建文)
“现场比歌词描述的还要热闹。男女老幼举着小旗,行走在春风里……”胡文坚回忆,20世纪80年代,靠众人行走来筹款“公益金百万行”风靡香港。一群文化人在慰问孤寡老人后大受触动,决心向“邻居”取经,发动众人捐款,解决众人的困难。收到这群文化人的“号召”,他主动把同学动员起来,每天从沙溪的家中骑着一辆单车到市博物馆和同学汇合后,推着募捐箱上街去卖旗。“大概是几角钱一面旗吧。中午就和同学自掏腰包在外面随便吃点东西,又继续呐喊。热情高涨的同学们,虽然要在外面走一天,但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头几届万人行活动,胡文坚都是作为志愿者参与的,“当时巡游活动都在晚上,沿路有很多表演看,吸引市民围观,我们就在队伍的两旁推着募捐箱继续募捐。由于每年的善款或定向用于帮助残疾人或教育医疗事业,市民的爱心都十分踊跃。可谓一呼百应。”
“在万人行活动中从事志愿服务,让我们这群青年人知道,做善事不光是有钱人的事情,没有钱可以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才干或劳动也能为社会作贡献。”受活动的影响,从中南政法学院毕业后,胡文坚当了一名律师,工作之余他还不忘帮助别人。如今他经常义务维护工人权益,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至2019年,他就为1600多名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追回各类款项2358万多元,被市民称为“穷人律师”“维权及时雨”。
博爱精神 代代相传
“每年走在中山市十杰市民联谊会的方阵里,和同样有爱心的市民们挥着小旗互动,感到很光荣。”昔日从事义卖活动的郑雪绮因从事志愿服务被评选为“十杰市民”,见证了这座城市对凡人善举的尊崇。“以前只有万人行的时候才做志愿者,现在每天都有志愿者在服务。”
每到周末,郑雪绮都组织学校的亲子义工到医院探访病童,有时还会扮成玩偶出现。“爱的抱抱”让脸上还挂着眼泪的孩子,立刻停止了哭闹。害怕打针的小病人,也愿意听“米老鼠”的话,成为勇敢的孩子。最让她得意的是,女儿也被她培养成了小志愿者,探访孤寡老人时会自告奋勇表演节目,参与万人行义卖时捐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图书,还会学着妈妈的口吻鼓动她的同学,“我们没有钱,但一样可以出力。”“小时候,万人行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善的种子。”郑雪绮晃了晃手里的小黄旗,“现在在女儿心里也种了一颗。”
红十字会方队中的“三献”志愿者。(摄影|明剑)
志愿者联合会方队。(摄影|余兆宇)
“我开始参与志愿活动是自己想做,在2014年参与第一次慈善万人行之后,让我觉得更加有义务和责任去做。”今年43岁的魏荣发是一名新中山人,如今是古镇镇灯都应急通讯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场次超300场。在一次次慈善万人行活动中,魏荣发愈渐明白其意义所在,“慈善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通过活动可以影响更多人。”
国际友人杰瑞·格雷站在队伍中间,开心地举着“我爱中山”的英文牌子。他是一名自由作家,2005年,他与妻子一同创立了中山牵手助人基金,开展志愿公益服务。截至目前,这一基金已累计筹集超300万元,帮助300多户残疾人家庭走出困境。他说:“在中山生活了这么多年,我深深感受到中山是一座博爱之城,市民乐善好施,这里城美人更美。”
在行进的队伍里,在每年的义卖义演活动中,这样爱与爱的相互奔赴、代代相传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正是通过志愿服务,“慈善万人行”落实在一桩桩具体的爱心行动上,让这支“博爱战队”越来越强壮。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