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1 08 甲辰年十二月初九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侨韵 | 《侨乡安定》:书写看得见的乡愁

作者:廖薇 时间:2022-07-15 10:23:13

安定村,坐落于中山市南朗街道的中心,紧邻着繁华的乡镇商业区。

早在香山建县870年前,安定便有人烟。据村史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江苏吴县人程师孟的后裔程许连从邻村亨美分支迁居至此,形成村落。安定之名,皆因此地为一片肥沃的平原,它承载着村民祈求长治久安的美好心愿。

安定村的侨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在1860年,即清咸丰十年,其村民程利(字维焕)旅居檀香山,经努力成为当地富商。他在郑藻如的倡议下创建中华会馆,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檀香山首任领事。目前,该村侨胞分布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生活在檀香山的侨胞有逾千人。安定侨胞中的著名人物包括杨仙逸的夫人程度纯、檀香山著名侨领程维晃、参与创办檀香山首份中文报纸的程蔚南、参与创办中山大学的程天固、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程天斗等。这些华侨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村里的学校、会馆、水泥路、消防器乃至每一支街灯,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日前问世的《侨乡安定》一书将这段“侨事”娓娓道来。


1932年的安定学校。学生们放学后井然有序地离开校园。《南朗乡音》社提供

一叠老照片促成的修史计划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的《良友》于1937年的第127期,以半个版的篇幅,报道了来自中山安定村的一则图片新闻。该新闻称,当时国内文盲众多,从而极力提倡乡村教育。在中山的安定学校录取了许多牧牛娃,“一切皆由学校供给,不收取任何费用”。

这些照片展现了师生们的校园生活,但见校园清幽,课室明净,还有一张芳草地上的师生大合影,后面是连绵的村舍,偎依在小树林旁。

光阴荏苒,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26岁的南朗女孩甘观凤与八十多年前的安定相遇了。

“我们当时正准备修缮安定侨联会,没想到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大叠冲印好的老照片。大概有200多张,其中包括1932年拍摄的安定学校、改革开放后的安定村以及2006年的活动照片。”甘观凤仿佛打开了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

她于2018年入职南朗乡音社,担任《南朗乡音》编辑。起初,她只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做刊物,对侨文化一知半解。“听安定侨联的主席介绍,这些1932年拍摄的照片是华侨回乡拍摄后带回美国冲印,待下次回乡再带回来给我们的。” 

然而,这些两渡重洋的珍贵照片因经年累月的潮湿而发生了黏连,部分已严重褪色,影像变得模糊不清。为了抢救它们,留存这一份乡情,甘观凤他们找到了专业的图片修复公司,对其进行重新的修复、整理和翻拍,把它们变成电子文档。 

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他们也开始着手梳理自创刊以来的60多本《南朗乡音》。 侨刊《南朗乡音》于1988年创刊,拥有全国统一刊号,每期寄送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共1700多册,是中山乃至海内外中山华侨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份侨刊。“当时我们只找回了一本创刊号(第一期),于是决定翻拍第一期,并印制了5本复制本。其中一本送给广东省图书馆侨刊乡讯展馆、一本寄往中国华侨博物馆。”

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南朗乡音》留下了许多富有年代感、充满趣味性的报道。当时的新闻现已成为史料,其中关于安定村的资料非常丰富,于是萌生了编制“安定侨史”的设想。

甘观凤回忆,对参与编制计划的青年人而言,那是一个非常充实的暑假。他们借助南朗团委展翅计划,招募了6位大学生,对60多期的杂志进行“考古”,对涉及安定村的部分资料进行转录,同时查阅《中山华侨史》《南朗镇志》《南朗名人录》等大量资料。整理出文字后,他们又聘请老师和广告公司进行排版,最终在2019年底定稿。可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编制计划搁浅……

2022年5月,这些书稿最终形成了一本中英文双语的《侨乡安定》,展现在世人面前。它由南朗街道统侨办、安定侨联会和南朗乡音社共同编制。从“安定侨史”到《侨乡安定》,史书的意味虽然有所淡化,但其中不乏珍贵的史料,比如上述提及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安定旧影。


1979年,正在劳动的安定村民。《南朗乡音》社提供


《侨乡安定》封面


改革开放初期,程康云先生捐赠一台 24 寸黑白电视机,供乡亲们集体观看。图为华侨乡亲们在侨联电视室前合照。《南朗乡音》社提供

一部英汉双语版的侨乡记录

在2022年5月21日举行的《侨乡安定》读书分享会上,安定村的老华侨和《南朗乡音》的多位编辑,共同讲述了他们与安定村的一段侨韵往事。记者在位于南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侨胞之家的活动现场看到,除了当地村民,不少中山历史研究爱好者也特意从城区赶来聆听故事。同期展出的安定村老照片微展览也深深地吸引了众人。

《侨乡安定》的编委之一、《南朗乡音》社长孙思松透露,他们本意编辑一本有关安定的史志,但因年代久远,很多资料仍然欠缺,难以满足志书的编排体例,遂调整思路,整合现有资料,先以这本小书唤起社会关注,让海内外乡亲知悉家乡往事。“期盼有心人给我们提供更多资料与照片,让我们将它继续补充完善。”

 《中山侨刊》社社长梁雪霞对《侨乡安定》的英文翻译给予了高度赞赏。“《侨乡安定》基本做到100%全英文翻译,这是十分难得的。而且翻译水平很不错。” 据悉,担当翻译的程敏珠和程思琪也来自南朗本地。她认为,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外宣作品,“见人见事见情怀,书写了看得见的乡愁”,让不懂中文的华侨后裔也能读懂,由此了解家乡,指引其日后寻根。 

作为当日读书会的主持人,甘观凤也分享了她参与编辑《南朗乡音》和《侨乡安定》过程中的见闻与感受。在2018至2019两年间,她接待了6批返乡的华侨,有从国外回乡寻根的、有回乡祭祖或叙旧的,也有与本地侨办前来交流的。她带着他们品尝家乡菜、重逛南朗墟,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也让她为之动容。“记得有位来自澳洲的阮小玉女士,说她回来最喜欢吃猪肠粉,她要的是那种最传统的做法,蒸好后剪成段,淋上酱油香油。” 

“每一次,主任都会让我带上接受捐赠出版费的收据本,因为这些华侨往往会拿出自己或其他乡亲委托的捐款给侨刊。”20、50、100、200……美元、澳元、欧元、港币……每年《南朗乡音》年底结算时,她都需带着花花绿绿的各国纸币去银行兑换人民币。有的华侨索性在寄给《南朗乡音》的信中夹带支票。“由于账户原因,我们不能兑换这些支票,但我们将每一张都保存下来。”在疫情期间,一些乡亲因为邮件寄送问题,没有及时收到《南朗乡音》,还会拨打越洋电话前来询问情况。这些华侨还经常给侨刊编辑从国外捎来所需的书籍和资料。

华侨将侨刊视作与家乡情感联系的纽带。这让年轻一代的南朗人甘观凤更加渴望深刻了解家乡文化。读书会当天,身怀六甲的她根据《侨乡安定》书中提及的安定概况、侨团组织、杰出侨胞、侨捐项目和侨乡风俗等内容加以梳理,制作了精美的演示文件。《侨乡安定》是甘观凤送给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见面礼。

“《侨乡安定》真实反映了我们安定村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和心酸史,以及华侨对祖国建设和家乡建设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值得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安定侨联主席、《南朗乡音》老编委郭岳华说道。 


2006年水仙花皇后苏小威回安定省亲。《南朗乡音》社提供


上世纪90年代,檀香山侨领程金源(右一)与夫人程林彩凤女士为安定学校学生颁奖 。《南朗乡音》社提供


◆《中山画刊》编辑部
◆文:廖薇
◆图:明剑
◆编辑:文智诚、刘永盛
◆二审:明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