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慎诺
■藏书3万余册
免费提供给街坊阅读
从星晨花园第五期小区大门直入100米,一处紧挨着湖畔的小院子便映入眼帘。院内绿树青翠、绿草如茵,还摆放了不少桌椅,供前来阅读和参与公益活动的人群休憩。进入屋内,只见书画挂满墙面,书架上的书籍紧凑簇拥,几张桌子上也是摆满了书籍。
目前,“万卷楼”里设有阅读室、古籍收藏室、古籍修复室,配备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修复古籍的各种专用工具,共有藏书超3万册,涵盖历史、文学、军事、名家书法、药学等各类书籍,还有教科书和中山县志等诸多类别,光是清朝、民国时期出版的古籍就有5000余册。
这些书籍的拥有者是今年68岁的孙永锋,他原是中山市水库水电工程管理中心的工程师。孙永锋说,他父母是老师,受他们影响,自小就喜爱阅读,尤其是文学、历史、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十多年前,他去巴黎卢浮宫和北京故宫参观后,深受古书吸引,自此成为古籍收藏爱好者。只要有空,孙永锋就会打听哪里可收购古籍,还经常前往各书店以及沙岗墟、逢源街等卖书的地摊细心淘书。
2015年退休后,孙永锋有了更多时间阅读,恰好家中藏书已经多到快无处可放,他便和爱人黄国英用多年攒下的百万元积蓄购置了一间90平方米、带270平方米花园的房子专门来放置藏书,起名为“万卷楼”。孙永锋不仅爱好收集书籍,还免费将书籍提供给周边街坊阅读,利用自家场地开展公益课堂、公益沙龙,吸引不少热爱阅读的人慕名而来。
随着“万卷楼”知名度不断扩大,来的人越来越多,想参与的人也逐渐增加。孙永锋夫妇便拓宽活动参与渠道,创建微信群来专门发布公益活动通知,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公益阅读活动。与此同时,他们还走出“万卷楼”,到各镇街公益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不断扩大“朋友圈”。
■习古籍修复技艺
让古籍重焕新生
“孙先生爱书,我就支持他。”退休以后,黄国英就给丈夫当起了专职图书管理员。“万卷楼”里放置齐整、分门别类的书籍,基本都是黄国英亲手整理的。采访当天,黄国英正在一间小屋里忙着将古籍分类、收纳进樟木箱。为了更好地保存古籍,黄国英将古籍套上了塑料袋或是报纸,并专门定制了近20个樟木箱来放置。“这样可以有效防虫防潮。”对于有些比较重要的古籍,黄国英还自学了书盒制作,给其加上保护的外衣。
频繁翻阅的古籍难免破损、不少收回来的古籍已被虫蛀……2015年,黄国英认识了一位懂得古籍修复的老者,她通过上门拜访求教、看教学视频、与其他修复爱好者交流等方式,习得了这门技艺。
上周,黄国英刚刚帮朋友修复好了虫蛀严重、脱页、脱线的《左传》。“这种情况的书籍破损,修复难度并不大,主要是耗费时间。”黄国英说,由于平时比较繁忙,很多工作同步进行,6册次的《左传》,她修复了近一年,中间经过编号、清尘、拆线、平整、补页、修切、压实、晾晒、装订等多个步骤。
虽然常常在“万卷楼”一坐就是一天,看到眼睛干涩发胀,黄国英仍然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看见古籍修复如初,我就十分开心,遇到自己很喜欢或是很有用的古籍,我还会做几本影印版留存,可以分享给更多人看,也不担心损坏原版。”黄国英透露,她已经修复近500本古籍。对于丈夫藏书、她修复的这种生活模式,她也十分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