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中,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这是广东的使命担当。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的“1310”具体部署,充分展现了以高质量发展牵引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清晰逻辑和路径,其有效实施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广东贡献。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路径。发展问题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条主线。长期的历史经验教训让我们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对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又具有了新的时代高度,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必由之路。首先,走在前列意味着广东的发展必须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国际性,这是一个确立新标高的过程,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它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种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广东要走在前列无疑是一个相当高远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唯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其次,走在前列意味着广东必须率先探索一条解决现存发展问题的新路径,这是一个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破解“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发力;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等。这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走在前列的广东肩负着探索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的使命。
再次,走在前列意味着广东要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这是一个拓展经济纵深的过程,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2022年GDP达12.9万亿元,在制造业31个大类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但相对走在前列的高标准高要求以及“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的目标而言,广东需要进一步强身健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把经济底盘筑得更厚更实、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激活三大动力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从经济快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二战结束以来很多通过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中等收入甚至短暂跨过高收入门槛的经济体至今未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象,即为明证。原因主要在于这些经济体原有发展动力告罄但又缺乏新动力。我国经济历经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近年来也呈现发展动力不足问题,要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特别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发展新动力。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这既是对改革开放45年来推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内在动力的概括总结,同时意味着这也是未来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惟其如此,方为“激活”。动力源虽然相同,但动力作用的目标指向和作用机制有很大不同。从发展内在要求看,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三大保障,即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和科技保障,其中制度保障是前提,资源保障是基础,科技保障是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创新在于通过提供三大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是激活改革动力,通过深化改革消除深层次体制阻遏,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约束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处于浅水区,改革的对象、难度和约束条件都相对清晰和容易,因而很快见效。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都是深层次的、似是而非的,并不容易作出价值判断,也常常处于两难选择,如公平与效率、速度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内循环与双循环等问题,莫不如此。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能够更高程度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因而需要一整套复杂的体制机制为其提供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阻遏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再具动力再显活力。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要敢打改革攻坚战,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激活开放动力,通过扩大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地位的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应更多着力于提升开放水平、开放层次和开放质量,着力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力争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而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全球资源配置为其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
广东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更加需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高地。同时,四十多年来广东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广东有必要也有条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继续充当排头兵,使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推力。为此,一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区域高地;二要以世界一流湾区标准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要求建设广东自贸区,使开放高地成为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重地,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先行地;三要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区;四要率先积极探索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开放层次;五要大力推进贸易强省建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
三是激活创新动力,通过大力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实现创新模式的根本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对高质量发展来讲,创新是求解高质量发展相关重大问题的最优路径。作为全国最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地区之一,近年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2022年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但广东创新主要偏重应用层面,在基础研究和科学层面的创新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也不及国内京沪等地,R&D经费总量不小占比也不低,但其中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明显偏低。为此,广东要瞄准创新强省目标,并在以下方面着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着力原始创新,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力争实现更多基础研究层面的突破,以此带动应用研究突破;要动员和组织优势力量瞄准国际前沿国家需要适合广东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攻关,产生更多从“0”到“1”的突破,特别是对那些“卡脖子”技术进行强力攻关,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或先进的成果;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全球创新高地;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夯实创新的微观基础;要率先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驱动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作者系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原载《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