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3年07 31
癸卯年六月十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3年07月31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党西民

  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发出号召,坚定扛起使命担当,“再造一个新中山”。在文化领域,全会提出:浓墨重彩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凝聚“再造一个新中山”的精神力量。

  中山具有以香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成为中山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中山文化的发展机遇。香山文化不仅是珠江口西岸的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沟通大湾区的重要文化形式,还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香山文化,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香山文化的内在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继承和弘扬香山文化,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创新,推进香山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一、加强历史遗迹的保护、管理和开发

  中山有以铁城片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有以仁厚里、从善坊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也有以郑观应故居、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等为代表的名人故居,还有崖口等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地方曾经出现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形成了大量的文化符号,是承载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传承城市文脉,还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表面上看似衰败不堪,但是其历史特色明显。通过保护规划整治,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使用恰当精妙的方式展开修缮、整治和调整,历史街区的价值能够重现,让城市文化展现出新的光彩。例如,充分挖掘孙文西路步行街、烟墩山、西山寺、七星伴月等历史名胜的文化,通过修复其文化景观,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挖掘传统建筑所饱含的文化,让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需要合理应用城市公园、广场、雕塑、建筑、园林等公共空间,将文化装载在公共空间中。

  此外,在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和活化中,也要防止僵化式的保护。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会拉动消费,带动相关产业;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会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加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为城市的每个个体提供绵绵不竭的奋斗精神;还是一个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历史街区的衰落和民生需求的问题。一些保护方式,看似重视,如通过挂牌、限制和清理等方式,保护了历史建筑、场景和街区,但由于利用不足,创新不足,使得传统街区、建筑缺乏活化,反而导致其快速衰落下去,最终与保护的初衷相悖。所以,保护并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提升其价值和意义,进而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在物质上成为“活”的。另外,也要避免因为过度强调创新,偏离了守正的大道,反而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有效守护文化之正,有益推动活化之新,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需要更为理性、精细而科学的文化治理方式。

  二、让优秀文化融入时间和生活节奏中,成为生活的律动

  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既要能成为空间的存在,也要成为时间的延续。在时间轴中,文化最主要的展现节点为节假日。我们需要通过活化“我们的节日”,让历史文化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复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叩响人的心灵,从而融入日常的生活节奏中。在节日活动中,应当营造相应的氛围,例如悬挂相应的标识、搭建相应的场所,举办相应的仪式,塑造相应的乐趣,让人们融入节日中。并且在节日中,重视个体和节日的互动,形成个体对节庆的有效表达,形成节日和个体的紧密互动。例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包饺子煮汤圆等,把节日塑造成人人可参与的活动形式,打造精神价值追求,并在具体的互动中升华出其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充分运用市场的活力,发动商家对活动的装点、塑造和营造的积极作用,既有效带动消费,也有效将文化融入生活中。要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此外,节日的文化活动,需要警惕节日的形式化,避免为了过节而过节。节庆活动主要解决节日意义的问题,节日不是小事,它是传统文化的微观化显现。通过丰富传统活动,增强节日的荣誉感、仪式感和价值感。在节日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唤醒集体记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贴近节俗,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切近感。让节日成一种仪式感,变成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被赋予了价值归属。另外,节日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生活中被人所使用,被新的生活形式所充实的。在节日中,需要破解节日的形式化和僵化,通过在继承的基础上吐故纳新,熔古铸今,从而使得传统文化产生生生不息的动力。近年来,各地的端午划龙舟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国庆节日悬挂国旗、举办爱国活动等成为表达爱国情结的重要形式。通过积极构建新节俗,满足现代人的精神诉求,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从而赢得更多认同和参与。

  三、将优秀文化贯穿到日常生活中,让其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

  个体所处的文化氛围不仅包括整个全社会的氛围,还包括人生活的城市的小环境,也包括家庭和交往的微观环境。微观氛围不仅仅是大氛围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最集中最精准地影响到个体的场景。具体来说,家庭、企业、学校等场所是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的落地点。需要将宏观的社会文化保护和传承融入具体的各种场景中,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此外,日常生活的文化也要警惕对物质生活的过分重视,造成对精神生活的过分挤占。一些家庭生活中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日趋淡化,很大程度上是物质化的形式挤占了精神文化生活的空间。例如,传统家族中的很多活动多以聚会、吃饭、探亲和游玩为主,忽视了背后隐藏的文化气息,忽视了背后饱含的人际之间浓浓的感情。但过度的形式、过分夸张的物质化表达,反而造成意义受到挤压。如果个体被动地捆绑在生活形式中,一些重要的活动不仅没有凸显其价值,反而与活动本身相悖。物质和形式是意义的载体,通过有效的物质形式,具有仪式意义的形式,才能充分实现两个文明的有效结合。所以市委全会再次强调,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争一流、创一流。

  总之,传统文化需要在空间中展示出来,在时间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体味出来,使人看得见、听得到、感触得到,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魅力,使得“两个文明”熠熠生辉。

  作者供职于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