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4年08 06
甲辰年七月初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08月06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
  李思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育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中国的职业教育应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践路径中,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职普融通”强调职教与普教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相互衔接与融合,是解决人才供给堵点、增强职教人才与社会需求适配性的关键。

  从纵向看,要贯通职业教育启蒙体系,打破学历衔接“天花板”。试行“幼儿-小学-中学”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启蒙体系,开设职业常识、技能操作等基础课程,培养青少年实操动手能力,夯实职业教育地位。同时,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让职教学子成长通道更加畅通,不必遇到职教学历“断头路”而临时转向。

  从横向看,融通职教与普教的资源共享和学力互认。弱化或调整现行以分数筛选区分职普类型的入学考核方式,推动职普院校入学分数双轨并行而非高低分流。设计不同阶段、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强化“学力”互认而非“学历”互认。消除专科受限的“门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考岗位设置、毕业生落户就业政策、职称职级晋升等,让职教生与普教生享受同等待遇。

  二、产教融合:强化产学研用一体部署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强化产学研用一体部署。

  一要加强产学研用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形成合力。产学研用各环节涉及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方向、手段不一,需要介入权力影响因素。政府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强化教育优先、人才先行政策引导,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明确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宏观部署,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导向指引。

  二是整合“政、校、行、企”各类资源,为产学研用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的“风向标”作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场地等方面的“资源库”作用,行业在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上的“黏合剂”作用,企业在人才运用、技术开放上的“实验室”作用,政校行企深入参与产学研用全过程,确保资源顺利运转,逐步实现长久共赢。

  三是完善产学研用的利益分享机制,从“多元化”走向“一体化”。多元群体的利益壁垒是推进产学研用的关键堵点。要强化以利益为纽带的治理建设,在政策框架内尝试构建多元群体办学联盟,让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办学联盟应该考量的重要问题,让效益问题也成为办学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达成“培养人才即产出效益”的利益考量,形成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

  三、科教融汇:构建“立地式”研发生态

  科教融汇,强调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交融贯通。不同于本科院校“顶天式”研发,职业教育要构建面向实际应用的“立地式”研发生态,让成果产出瞄准市场、贴近民生、衔接生产线。

  一是将科技创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让科技应用拓宽教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虚拟仿真实训技术、5G、VR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拥抱”数字化。要面向市场需求更新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科技创新引领教学改革。

  二是将科技研发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通过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强化职教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环节中的科研比重,用好“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重视科技研发。同时,职教办学主体应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各类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革,提升教师的市场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将科研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职教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还应是现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甚至成为工程科学家,科研能力将是职教人才的重要指标。要强化“导师制”培养模式和“项目化”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协作,引导职教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科研实践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设置、课程考核中,在真实的研究情境中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同步为企业和市场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山市教育体育旅游发展研究院理事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