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00年前走来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春节申遗文本核心地和特色活动举办地,展现浓郁的年味。大年初五,从南方的汕头赶到中原的浚县,挤进肩碰肩的人流,走过巍峨的古城门,欣赏悠久的社火,感受北方的“狂欢节”。
豫北平原上,浚县古城依偎在黄河故道旁,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将古城揽入怀中。大伾山与浮丘山东西对峙,与四座古城门一起守护这座千年古城。“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史上,商船络绎不绝,货物堆积如山,浚县古城见证过“九河通衢”的繁华。
到处挂灯笼,结彩带,似乎全县人都涌进古城,将过年的热闹气氛烘托到极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遗迹抬头低头间皆是,其中的古城门、文治阁、黎阳仓尤为突出。
古城门是浚县的地标。城墙蜿蜒如龙,城楼飞檐翘角,旌旗高高飘扬,令人回到古代。城门连接浚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墙根的生意依旧火爆,吆喝声此起彼伏。
文治阁矗立于古城中心,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飞檐如翼,好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是浚县灿烂文明的象征。遥想数百年前,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张皙在此“飞笔点太原”,赵质在此狂草《文治阁记》,一篇篇华章掷笔而成,一幅幅翰墨挥毫而就,不逊于滕王阁上盛景。眼前的文治阁,依然是浚县社火的中心。
黎阳仓遗址已探明84个,残存的仓窖仿佛在诉说隋唐时“天下粮仓”的盛况。黎阳是浚县旧称,得到黎阳,天下也就在囊中了。于南方而言,“苏湖熟,天下足”;于北方而言,“黎阳收,顾九州”。黎阳仓是“浚县过年”民俗的底气。而今,游人在仓内学习制作泥咕咕,孩童在仓间嬉戏欢笑,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鲜的活力。
构成古城精神坐标的,还有文庙、关帝庙、世袭翰林府等古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脉的传承,一起衬托浚县古庙会的声势与氛围。
中午,北城门外的社火表演将年味推向高潮。最先登场的是鱼灯舞,数名少女身穿古装,头戴簪花,手持眼睛鼓鼓的鱼形灯笼,伴随乐声翩翩起舞,恰似“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意境。
竹马表演紧随其后。10多名妇女身披彩衣,腰系竹马,化成武将,随着鼓点变换队形。马铃叮当,人影绰约,在战鼓等打击乐伴奏下,她们时而排成方阵,时而化作长蛇,时而变成双龙,如同古代将士排兵布阵,灵活多变。
压轴登场的是舞狮。金狮和蓝狮在梅花桩上比武,辗转腾挪,摇头摆尾,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头顶的两根狮毛随着舞姿甩动,英气逼人。
表演结束了,我也饿了。石子馍的摊前都排长队,面团在滚烫的石子上翻飞,灌上鸡蛋,就变成金黄酥脆的馍饼。咬一口,外酥里嫩,麦香四溢。豆腐脑也供不应求,豆渣状,浓稠,像老豆腐,淡淡的清香,咸味中又略带豆子特有的甜味,配上香菜,回味无穷。
下午,人越来越多,连水都流不出去了。行走在千年古街上,无数浚县人的笑脸扑面而来。在这里,传统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命;文化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当下的生活。浚县人的年味不为游人,不为利益,而为自己。他们既娱乐乡亲,用热情和坚守,让这座古城永远年轻,让这里的年味永远醇厚;也娱乐自己,用热爱和乐观,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这里的生活永远热气腾腾。
“老家河南·浚县过年”,或许就是浚县最动人的魅力,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