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你每天都读书?我先是一愣,后讪然一笑。
不敢肯定自己是那种非常自律之人,捧书啃读,发愤忘食,人见人夸,不过,我每天一定会安排时间读书,只是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我承认自己有读书的习惯,但与理想中那种“一天读一本”或“一周一本”有很大差距。一是读一读想看的某本书,慢慢读,深浅由己;二是随便翻一翻书,看到什么读什么;三是在前两者之间随意切换,不设定什么目标,不把读书当成硬性任务,保持着阅读的经常性。
“书”,原来指经典名著《尚书》,现在理解为一切书籍。读百家书,有一百种美的享受,慢读书则别有一番滋味,正如宋代大儒陆九渊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一直以来,我不挑剔读什么书,感兴趣是第一位,读有益自己的书,比如,文化类,历史类,哲学类,传记类;散文,随笔,名家的,现代的。在我看来,每读一本书,就是和作者在对话,把学习的心情变成一种与人交流、思想碰撞、观念整合的心情。读不同的书,于是乎,就有了与先贤为友,与古圣为友,与偶像为友,与意境为友的多重机会,因而,我觉得读书不孤独,不负担,不紧巴,可以理解为一件很轻松,每读必有收获的事。
读书与求知,一定要有立场,而且一定要有自己所信服的立场,“求真”是我们之所以阅读的关键。读书可信,但也可不全信,为可信的知识点一读再读,就是拓展阅读;为不全信,或半信半疑的知识点而多方阅读,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断加大阅读,不断多书阅读,通过求证、明辨、思辨、独立思考等漫长过程,众多知识点就在脑海里有了清晰的梳理、归类。朋友很关心,读了那么多书,记得住吗?我的经验是,记住感兴趣的点,忘记也无妨,不行再看,重新思考,重新获得感悟,再次遇到似曾相识的“老朋友”,似是故人来,那种读后感觉很是舒坦。
这世间,哪有什么“下笔如有神”般的天赋,能输出,必先“补”大脑。读书,当作日常必需事,像两餐或三餐饭一样,兴致浓时,加点“夜宵”也是可以。如此,习惯渐成自然。
我越来越喜欢“随笔”这种文体,随笔一记,兼有抒情和议论两种特性,叙事、评论、感悟不拘,篇幅随心,落下的文字与你的所见所思所得有着天然亲近感。一日一记,多日一记,一日多记的这种码字频率,写作的节奏也就成为像读书一样“习惯成自然”的状态。
每天写一点文字,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小心情、小顿悟、新发现、新观点,这些“随”兴而起的瞬间,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不要给自己写作设置条条框框,不要固定时间,不要限定地点,电脑上可以写,草稿本上、手机上都可以随时比画,工作的时候工作,娱乐的时候尽情娱乐,运动的时候就去酣畅淋漓……总之,莫因写作影响生活,影响工作,也不因人情世故,因生计生活而耽搁记录精彩文字的闪现。很多文字,很多段落,可遇不可求。
读书,是遇见自己;写作,是看见自己;生活,是懂得自己。我一直以为,它们可以年岁并进,也可以各自安好。人有一点执着的爱好,不失“理性”地活着,富有“理趣”地记录,这样,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