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指出,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场域中,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应新时代现实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化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经典化。
一、在教学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化
思政课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代化的重要桥梁,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关切当代的社会问题,用经典著作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学活用”和“问题导向”,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学活用”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实践发展的方法论,教育学生不能拘泥于特定历史条件,不能用教条主义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和回应现实问题。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依然是我们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根本。面对“全盘西化”“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潮,用历史的观点坚决抵制和批判,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又如,《矛盾论》《实践论》所阐释的实践的观点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等依然是我们处理现实各种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再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阐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然是推动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经典著作的思想魅力,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问题导向”的。马克思是关注现实问题的思想家。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阅读经典要结合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导向的意识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将坚持问题导向自觉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譬如,《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是针对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相互联系、融合发展的趋势而提出来的,对新时代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又如,《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聚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提出来的,它依然是我们研究和批判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锐器。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资本论》在西方社会重新热销,不少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经典著作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呼唤,它以一种实践时代性和理论开放性进行阐释与演绎,指导当今世界的发展。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学活用”和“问题导向”的,增强经典著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经典化
思政课教师要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喜闻乐见的话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深、讲透、讲活,提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开放创新”的。历史继承性和实践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经典著作与新时代的实践如何创造出新的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还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如何引领中国、影响世界成为新的经典著作。譬如,“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来设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两个必然”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时代的创新。“原理”课重点讲解“两个结合”与经典著作之间的理论阐释;“纲要”课重点讲解“两个结合”的历史证明;“德法”课重点讲解“两个结合”所蕴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两门“概论”课重点讲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针对新形势下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重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要树立起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文化主体意识。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讲解“两个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第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灵活现”的。世界上伟大的著作都是面向所有人群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不例外,马克思在撰写经典著作时,从来没有预设过他的读者是理论家、行业专家,抑或是高级干部,都是针对当时社会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面向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剥削的无产阶级而写的。语言表达反映着时代的特色,“活”的马克思主义要从书斋里走出来,必须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来表达与传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使用既通俗易懂又透彻深邃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毛泽东著作里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打破关门主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等;邓小平著作里的“摸着石头过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习近平著作里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等,这些话语体现了经典作家从平易见精深的理论功底。此外,习近平讲话中常常引用脍炙人口的诗词典故,其用典精妙广博,意境深远,引人入胜。譬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引用“天人合一”“讲信修睦”“为政以德”等;《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毛泽东《七古残句》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这些诗词古语都生动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寓理于事”,用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阐释马克思主义,“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3]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N]. 人民日报, 2025-01-20(01)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