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而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主要汇集点和创新高地,具备探索性、创造性研究优势,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因此,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先一公里”,不仅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至关重要,在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也是关键一招。
一、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高端技术引入、知识积累和多主体协同,实现传统生产力的本质性提升。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更强调创新要素集成、科研成果高效扩散以及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高校提供核心技术与基础创新资源,还需要企业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应用成果的过程,旨在连接科研与产业以实现知识向经济产出的高效转移,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持续动能。因此,高校作为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供给端,要加快培养新质劳动者、孕育新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科研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实现知识外溢最大化,通过构建市场化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增强技术扩散,强化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企业创新联动,强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面对接“产业链”,以促进地方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纵观整体,大多数高校的科研成果要么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要么成为成果库存,大量专利依然被束之高阁,难以落地,更无法发挥有效价值。其中,有成果转化机制不畅、政策不实的原因,也有高校教师“不敢转”“不想转”“不愿转”的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成功率低,已成为高校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堵点和卡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7%;2024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暂无高校或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的有效数据。从上可见,企业一直是有效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发展的主体,高校成果转化主要依靠产学研合作提高转化率,单纯的高校专利产业化率较低。从另一层面也可知,高校科技成果总体质量不高,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创新链远未能满足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 高校有组织推动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
1.依托优势学科,有组织开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可见,高校只有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提供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有效成果供给,才能帮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高校要依托重点优势学科,紧密对接区域特色产业需求,有组织地优化调整学科及研究方向和布局,有组织地组建学科创新团队,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抓手,加强校企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融合、互动,与地方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要鼓励校内专家加强企业合作,多走企业、多下企业,带领优秀学生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商共研,解决产业中的真问题,下一番功夫真解决问题,使高校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先进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地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成果
聚焦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聚焦支持早期技术开发、中试验证及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高校在优化经费分配结构时,确保资源高效流向最具潜力的创新领域,投早、投小、投先、投硬科技,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研发潜力和市场的技术成果。比如围绕中山市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学光电、智能家电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校内科研团队的能力建设,设立专项培训和学术交流计划,经常性组织科研人员到企业学习、参观、交流,增强科研人员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与适应性,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致力于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积极组织行业中的优秀专家进行技术把关、鉴定,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作为培育的重点和方向,加快促进一大批科技成果优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3.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有组织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针对高校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高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利用好国家、省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红利,不断完善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比如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先用后转等成果转化模式,明确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规则,为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在转化过程中注重强调科研人员成果研发和转化的价值贡献,提高科研人员在关键技术或高价值成果转化中的分成比例,强化收益激励,增强创新动力;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突出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激励作用,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技术经理人(经纪人)、第三方机构等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价值体现,明确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不同贡献的各类群体均有相应的奖励举措;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公室,统筹科研团队与企业的技术对接,精准匹配供需,畅通政策、资金和技术服务渠道,为成果的高效市场化提供全方位支持。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技与研究生处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课题(2023GXJK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