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致力于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际效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哲理与智慧,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进而培养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价值逻辑:文化传承与育人使命的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极为珍贵的精神瑰宝,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与动力,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筑牢文化传承根基。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历经数千年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追求,诸如儒家倡导的“仁爱”理念、道家所秉持的“自然”观念以及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思想等,这些文化精华构成了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深入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促使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深化育人使命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关于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等,这些文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道德滋养与精神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竞争愈发激烈,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构成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坚定践行者。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与理论内涵上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契合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类社会公平正义与共同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类似的价值理念,如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理想,强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关爱他人,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些传统文化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价值基础。
完善理论内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分析,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出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和思想资源。例如“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与多元共存的理论提供了文化支撑,这种理论上的相互融合与借鉴,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体系上更加完善,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魅力。
融合人性认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呈现出融合的态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如儒家的“五伦”观念,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观念强调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解相契合。这种对人性的共同关注为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实践逻辑: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主阵地,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思政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优化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系统地讲授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及其价值,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应注重挖掘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等形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参与度。
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景观设计等多种载体,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设置文化长廊、雕塑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遗址遗迹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
强化教师队伍文化素养。教师须深入学习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理论层次,从而精准把握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展开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文化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同时,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推广传统文化活动的学生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积极性。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专项经费课题(4YYJS06)、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24年网络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2024WLXCSXWH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