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2025年04 28
乙巳年四月初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4月28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从六盘水调研看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与双向赋能
  欧锦培

  2025年暮春时节,笔者跟随中山市正科级干部进修班,奔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本次调研紧紧围绕中山-六盘水东西部协作主线,走访十多处调研点,在乌蒙磅礴的山水之间,探寻乡村振兴的“六盘水密码”。此次行程不仅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实地检验,更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思索。

  一、党的领导:从长征精神到三线传承的红色脉络

  六盘水的山川大地,处处铭刻着党的领导印记。飞驰的贵广高铁穿越长达14693米的岩山隧道,高耸的都香高速盘旋在崎岖险峻的云贵高原,密集的4G基站覆盖到每个乡镇每个村落,这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在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讲解员讲述着1936年那场改变红军命运的重大决策: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毅然放弃建立根据地的计划,选择北上抗日的艰难道路。这种“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的精神,与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里“三线建设者”的事迹相互映照——1964年起,十万建设大军从上海、沈阳等地奔赴六盘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以青春热血铸就了这座西南工业重镇。

  这些历史场景在时空上的交织,让笔者深刻领悟到:党的领导不只是一项政治原则,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在中山-六盘水东西部协作中,已成功推动124个项目落地,带动超过54000人就业,这正是“全国一盘棋”战略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这种制度优势,让我们在乌蒙山区见证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二、脱贫攻坚:岩博村“蝶变”背后的党建密钥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巨大变化,是六盘水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更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2001年余留芬上任村支书时,岩博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村集体负债累累。这位“拼命支书”用三把“金钥匙”开启了致富之门:

  第一把钥匙——基础设施破局:上任第7天,余留芬就带领村民肩挑背扛,历经三个月修通3公里进村公路。此后十年间,28.5公里通组路、13公里油路相继建成,彻底改变了“出行靠走、通讯靠吼”的困境。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中山对口帮扶镇在六盘水地区修筑的“产业路”,正是这种“要致富先修路”的共识,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把钥匙——特色产业突围:余留芬自掏腰包4万元,又借款5万元赎回1480亩林场,以8万元盈利作为“第一桶金”创办酒厂。从年产500吨的小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人民小酒”,岩博酒业带动900余人就业,还衍生出“酒糟养猪—猪粪还林—林酒共生”的循环产业链。这种“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中山帮扶六盘水共建的3个农业园区相呼应,其中天富刺梨产业园获批创建省级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把钥匙——共同富裕破题:2016年,岩博村将周边两个贫困村纳入联村党委,通过“强村带弱村”机制,让3650人入股酒业参与分红。2024年,岩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127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1.22亿元,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这种“先富带后富”的实践,与中山在协作中推行的“飞地经济”“劳务协作”等模式殊途同归,也印证了党建引领下的制度优势。

  三、生态优先:从“黑色资源”到“绿色经济”的精彩转型

  六盘水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现场,380万吨/年焦化装置与4000万Nm3/年高纯氢装置构建起循环产业链,干熄焦余热发电满足项目50%的用电需求,10万吨液态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实现废气资源化利用。这种“煤—焦—氢”一体化模式,让“江南煤都”在氢能领域重焕生机,也为中山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

  刺梨产业的兴起,是“生态产业化”的成功典范。盘州刺梨产研中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种植120万亩刺梨,鲜果加工成饮品、保健品后附加值提升20倍。漫步在岩脚镇面博园,古法制作的“岩脚面”与现代生产线完美融合,既保留了非遗技艺,又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这些实践让我认识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生态价值转化”的途径,正如中山在对口帮扶中推动的“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模式,正将六盘水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四、基层治理:文明巷小区的“精细雕琢”

  钟山区黄土坡街道文明巷小区的改造,是六盘水基层治理的一个“微缩样本”。这个曾经被称为“脏乱差”的老旧小区,通过“支部领衔共商、党员带头共建、党建联建共治”的机制,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墙面上的彩绘讲述着三线故事,老年食堂提供贴心服务,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安全隐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村里长参访团在考察后称赞:“大陆社区的‘敲门行动’‘邻里守望哨’等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与中山推行的“民生实事”不谋而合。六盘水搭建“智慧社区”平台,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引入“红色物业”管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精度。正如文明巷小区墙上的标语所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核心所在。

  五、文化赋能:从民族村寨到书院学堂的精神重塑

  六盘水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伴随着文化的觉醒与复兴。在高兴村梭戛生态博物馆,长角苗族的传统服饰、丧葬习俗得到系统记录,生态旅游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活态资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增长到1.8万元。麻郎垤村通过“指尖经济”激活民族手工艺,彝族刺绣产品通过电商远销海外,带动200余名妇女在家就业。

  盘州市凤山书院的复兴,更是文化赋能的典范。这座百年书院不仅修复了明清建筑群,还开设“国学讲堂”“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24年,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舞蹈专业师生赴中山市,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交流研学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交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对中山工作的四点启示

  此次调研,既是一次“取经”之行,也是一面“反观”之镜。六盘水的实践为中山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振兴基础:借鉴岩博村“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经验,在中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可以探索“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等模式,将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深化东西协作,共建产业生态:依托中山-六盘水协作机制,推动两地在氢能、刺梨深加工等领域共建产业联盟,探索“研发在中山、生产在六盘水”的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培育绿色动力:借鉴美锦六枝项目经验,在中山传统制造业集聚区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支持企业开展氢能替代、碳捕集等技术改造,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四是激活文化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挖掘中山侨乡文化、岭南文化资源,与六盘水民族文化联动开发文旅产品,通过“文化+旅游+电商”模式,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在六盘水的土地上,高速高铁宛如巨龙缠绕山间,刺梨基地犹如绿毯铺展大地,三线博物馆的红旗在烈风中飘扬。六盘水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激发内生动力;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要实现双向赋能。正如余留芬同志所言:“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作为中山干部,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六盘水的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东西部协作中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2025年中山市正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