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2025年04 28
乙巳年四月初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4月28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一核·六维”联合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
  朱丽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唯有持续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激发其创新潜能,才能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领域,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适配性问题尤为凸显。为此,应当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导向,构建“一核·六维”培养体系:以师生共创激发创新动能、以科教融汇孕育创新基因、以学科交叉催生创新突破、以国际交流拓宽创新视野、以赛教协同检验创新成效、以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实践。通过系统性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创新思维培育质量,切实造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

  一、师生双创共融,以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破茧

  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强调师生互动中“双主体”角色的激活。一方面,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导师科研思想与技术的传承者,更是其多维度创新思维的首要接收者与共振体。这一过程中,导师需具备多向思维的深度渗透能力,通过学术对话与项目实践,将批判性思维、联想思维等创新素养潜移默化地传递至学生。另一方面,研究生需主动突破认知边界,通过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培养捕捉问题本质与趋势的敏锐性,保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在尊重多元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质疑-重构-验证的批判性思维闭环。通过共同科研攻关、合作发表论文、联合参与竞赛等实践,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

  二、科教双向赋能,以融汇培育前沿创新基因

  科技的创新需要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而教育的目的则是着眼于培养人才包括拔尖创新人才。汇聚科技与教育系统资源来合力培育联合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育人优势。科教融汇中的“科”指的是科技,既包括科学研究,又包括技术应用。一方面,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科研资源,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通过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等方式盘活校内可利用的科研资源,并能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当中,积极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赋能机制。另一方面,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前沿技术,例如将前沿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也包括专门化地学习和掌握产业界先进的、核心的技术,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构建能力基底。由此可见,科教深度融汇不仅为研究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了方法论框架,更是重构高等教育范式、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战略选择。

  三、学科三维重构,以交叉催化原始创新突破

  科学创新重大突破的产生往往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结果。因此,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深厚的知识储备。一方面,在导师团队建设层面,依据研究领域细分导师集群,组建跨学科导师组实施研究生联合指导。高校可以依托校级创新中心,联合科研机构,积极申请交叉学科科研项目,扩大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实现导师组的联合指导方式,拓宽研究生的学科知识领域,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与学科教育前沿发展接轨,将研究生的教育以及科研实践、未来就业融合,搭建创新合作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不同学科研究生研讨会,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及融合,让不同学科研究生思想碰撞,共同获得创新实践体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四、国际双轨对话,以开放开阔全球创新视野

  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能有效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国际化培养,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更贴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其一,选派优秀研究生进行国际化联合培养,重视国际合作项目申请及研究生参与力度,从而推动国际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其二,通过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常态化学术交流,研究生得以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同步追踪学科前沿动态。这种机制不仅激发了研究生科研热情与探索兴趣,还通过思维碰撞帮助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其三,构建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校际合作协议的签订,从制度上保证了研究生与国外专家在科研选题、项目方案、论文撰写等方面开展国际化交流的顺利进行。通过构建“派出去、请进来、建平台、育英才”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带动校内学术氛围的活跃化发展,显著强化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淬炼出研究生全球创新视野。

  五、赛教双重淬炼,以实战检验创新硬核实力

  联合培养研究生参加以竞赛为纽带的创新实践机会,是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拓展研究生创新实践广度的有效途径。高校积极探索“科研赛事助力研究生成长”模式,将竞赛参与情况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其一,形成校赛基础培育、省赛全面推进、国赛重点突破“三级推进”的研究生竞赛创新培养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新,构建全方位竞赛教育培训体系。其二,建立项目与奖励相结合的研究生竞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研究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以比赛推动研究生科研创新,以比赛增加研究生创业经验,以比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以比赛检验研究生综合实力,培养拔尖层次研究生所需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六、产教双链共生,以转化实现创新终极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家战略任务,也是加快联合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一,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企业)要共同搭建创新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机会,提高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技能以及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拔高研究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二,在培养目标中纳入创新驱动战略,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均要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其三,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要构建全链条实践-科研培训体系,注重研究生过程指导,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研究生在实践-科研活动中逐渐习得创新思维的方法与策略。研究生教育通过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转化落地,实现创新能力的社会化验证与价值闭环。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专项经费课题(4YYJS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