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山各系统、各领域的7位优秀宣讲员,立足自身实践经验,将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产业激活振兴动能、乡村实现华丽蝶变等“百千万工程”中山实践故事生动串联,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
■文化赋能增添乡村魅力
聚光灯下,《曹边遥》旋律悠扬,歌中“青石巷尾斜阳倦”“碉楼檐角挑云烟”,勾勒出曹边村的侨乡韵味。这首歌的词曲韵律潜藏着中山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部主任、南区街道北溪社区党委第一书记王轩对老侨房的守护。她以《侨心归处是故乡》为题,讲述其发挥专长编导游子家宴、曹边夜宴等文化活动,让老侨房成为连接海内外乡亲桥梁的故事,彰显了侨胞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随后,南朗街道云衢中学学生梁君乐现场献唱咸水歌,并以“咸水歌打Call人”的身份,讲述了国家级非遗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创新。这项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如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传递水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蔡妮的宣讲聚焦中山棒球文化。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即将承办十五运会棒垒球赛事,她作为赛事播报员,不仅在赛场传递赛事热度,还走进校园、社区科普棒球知识,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拼命追击”的棒球精神,让体育活力成为中山文化的新注脚。
■产业振兴注入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中山市锚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一方面推动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深耕优质水产、精品花木、特色水果等本土优势产业,做精做深“土特产”文章,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加速培育差异化、个性化农文旅融合品牌,以“农业+”思维拓宽发展路径,闯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兴村富民之路。
来自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何泳岚,围绕《乡村振兴超给“荔”》主题,分享了南朗白企村荔枝产业的破圈之路。“最初不仅外地游客鲜有听闻‘白企荔枝’,就连本地居民也对这个本土品牌知之甚少。”通过举办荔枝美食嘉年华等文旅活动,白企荔枝得到大力推广,从“小众佳果”成长为带动村民增收、促进文旅消费的“甜蜜产业”。
神湾镇崇正学校教师安然讲述了他与神湾菠萝的故事。他带学生走进种植基地,记录菠萝生长周期、采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将民间故事改编成课程,策划“我的菠萝日记”亲子研学营。
■乡村蝶变绘就崭新画卷
中山日报社记者罗杨鸿是“打卡百千万工程,寻找乡村潜力板”节目主创之一。“我们镜头下的这些见闻,都是村民‘得实惠、愿参与’的真实写照。”他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崖口的文旅融合、桂南的生态赋能、曹边的侨房活化以及村民的幸福生活,中山乡村成为了旅游热土、创业沃土、文化厚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瑾,则用十年坚守讲述了中山古城古村的保护与活化。2016年起,她为香山古城和上百条古村落划定保护“生命线”。在雍陌村,她以岐澳古道、雍陌小学为突破口开展古村改造,让老房子重现芳华、空置学校变身多元空间;在香山古城,她推动铁城城墙修复、骑楼街更新,让一座座百年建筑摆脱沉寂,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新地标。
现场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这场主题宣讲,沉浸式感受到“百千万工程”下中山乡村的美丽蝶变。
本报记者 陈雪琴 实习生 李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