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
~~~——
~~~——
~~~——

 
2025年09 12
乙巳年七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9月12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老屋
  ◎叶雪丹

  老屋简单、温暖、朴实,为我们一家遮风挡雨。也是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小城安身立命的底气。

  老屋位于城内路,共一层半,占地面积不大,五六十平方米,典型的竹竿式房子。1988年我们搬到这里居住。当时,家周围的房子以一层的、搭棚子的居多,还有很多空地荒田。我家的一层半算是比较显眼、特殊的。

  走过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周边的环境已大变样,建设了许多高楼,而老屋依然如旧,依旧是一层半高,里面房间布置也没怎么大变化。老屋那扇厚重的木门,经过无数次开启与关闭,已经变得斑驳。木门前的铁门已换成铝合金门。

  曾经,多少次带小儿回去探望阿妈,走至巷口,小儿认得家,总是用力甩开原本牵着的手,飞奔而去。到了门前,口喊着,“阿嬷,阿嬷(外婆)……”同时对着那门用脚踢,用手猛拍。那铝合金门嘭嘭地响。阿妈那响亮的声音,从里传到外,从远到近,“哎……来了,来了。”

  曾经,多少次忘记带锁匙,推开没关上的窗,唤着“阿妈,阿妈”,阿妈在里间总是匆匆出来开门,怕我久等。

  曾经,多少个午间与阿妈一起吃从食堂打回来的饭菜。每次阿妈吃得津津有味,夸着饭菜香,汤水甜。

  曾经,多少次推开门,那些关于家、爱与成长的记忆碎片,总是扑面而来。这些记忆碎片,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那么安宁、祥和、美好。

  记得那年刚搬来,新屋宽敞、墙体洁白、灯火通明,与乡下低矮破旧暗黑的房子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年的我,对新家的一切都充满新奇,对屋内的一砖一物都格外喜爱,这摸摸那看看。从一楼跑到二楼,再跑到三楼,又从三楼跑到二楼、一楼,对新家的喜爱喜形于色。

  曾经,客厅里留下我们最多的欢乐笑声。我们一家在这吃饭,吃饭时光也是快乐时光,简单的饭菜,加上欢声笑语,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经常我们一起看电视,讨论剧中情节、故事发展。笑声时常在厅里回荡,那时一家人都在,日子简单也快乐。有阿爸阿妈在,一家人都在,清贫的日子也有一丝丝的甜蜜与幸福。

  厨房里有一口水井,水井上面是天窗,阳光照下来,井底一目了然。阳光也把客厅和里间的房间照得光亮。这房子刚建好时,小城还没通自来水,日常的饮用水我们要到二马路灰窑段那里去买。那些年自家建造的房子都有一口水井,因为日常洗刷的水,全靠这口井。那时的井水水质清澈,冬暖夏凉。那口水井我们用了好多年,记得搬来之后,两三年后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我们依然在用,直到十年前井水水质不好了,阿妈才决定盖上井盖不再用。

  二楼是一个大通间再加一个小通间。小通间的一个小角落,一面墙靠着一个书柜,书柜旁边有一张可折叠的小桌子,有半米高左右,那就是我的学习桌。曾经多少个日夜,我在这小桌子上埋头苦读。电线是临时拉的,因灯泡太近有些刺眼,我用作业本的纸自制了一个纸灯罩。周围是暗的,学习桌上的灯光是亮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反而能聚精会神。也许是看到家里的清贫,阿爸阿妈的辛苦,我特别懂事,也特别勤奋用功。

  曾经,多少个夜晚,学习累了,总习惯推门走出阳台,看看阿妈的“百草园”,或是仰望星空。那时候的我,面对清贫的家境,未知的前路,心中满是惆怅。盼着未来让家境好起来,让阿爸阿妈过上好日子。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老屋走过了风风雨雨三十多年。阿爸阿妈也走了。

  如今,再回到老屋,已没有阿妈怕我久等、匆匆来开门的身影。阿妈走了,再也等不到阿妈来开门了。

  曾经,阿爸走了,有阿妈在,老屋还是家,还是我们温暖、朴实的老家。

  如今,阿妈也走了,阿妈守着的老家不在了,老家彻底变成一座寂静的老屋。

  如今,再回到老屋,已不见阿爸阿妈的身影。

  老屋犹在,人何以堪?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