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婆”是中山沙溪大涌一带的土话,有的地方称之为“大妗姐”,国内常称为“喜娘”。这就好懂了,指的就是结婚时作为女方的守护神一般的存在,为女方安排打点一切的人。
旧时,祝婆要早早定下来,结婚的前几天就紧盯着新娘,婚礼前一天更是二十四小时不离新娘半步,教会新娘所应知道的各种礼节和各种生活常识,礼节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而私密的生活常识则是私下说的,经常说到新娘满脸通红,羞涩不已。至于生活常识和各种规矩那就多了,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嘴巴要甜,整天“老爷”“奶奶”地挂在嘴边,把老两口哄好了保证啥事都没有。
待到出嫁那一天,祝婆就像插了电的马达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先开脸,祝婆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绞去脸上的汗毛,俗称“开面”。新娘经过绞脸,一下子变得容光焕发。现在广州中山等地,也有这种技艺。
绞完脸,该梳头了。帮新娘梳头很有讲究,拿一把梳子,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把每根头发都梳了个遍,一边梳一边念叨:“一梳梳到尾;二梳我姑娘白发齐眉;三梳姑娘儿孙满地;四梳老爷行好运,出路相逢遇贵人;五梳五子登科来接契,五条银笋百样齐;六梳亲朋来助庆;七梳七姐下凡配董永,鹊桥高架互轻平;八梳八仙来贺寿,宝鸭穿莲道外游;九梳九子连环样样有;十梳夫妻两老就到白头。”此谓“上头十梳歌”,广东地区出嫁时候祝婆必唱的歌之一。在歌声的祝福中,新娘忐忑不安的心逐渐平静,对夫妻生活隐隐有了期待。
到了男方家里,祝婆才算主角。在女方家,毕竟都是一家人,从小宠着哄着,现在要嫁人,好像心里掉了块肉。去了男方家,个个都不认识,教养好的还好,教养差的还可能要给个下马威。所以有了祝婆居中调和,越显和谐。
进门首先给公婆敬茶,祝婆先说话:“新新抱(新新抱是广东人对新娘的称呼,意为新媳妇)给老爷奶奶敬茶,祝老爷奶奶身体健康,富贵荣华,长命百岁。”老爷奶奶拿出两个红包给新人,最后又拿出一个红包给祝婆。虽然小,可是“苍蝇腿还是有肉的”。
然后从舅公舅婆开始,挨个给男方家族的长辈敬茶,一路说的吉利话不带重样的,见年纪大的那是长命百岁,中年的那是大吉大利,年纪小的那是学业进步。百般吉祥话语流水一样从祝婆口里翻出来,真个是舌灿金莲,口吐莲花。
近的逃不了,关系好的也逃不掉,那些不远不近关系一般般的就想躲,毕竟新郎新娘还有祝婆要两大一小三个红包呢,可是无论怎么躲还是躲不过祝婆的眼睛,最后还是乖乖地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喝下新娘茶。
其中,那些没结婚的小伙趁机“耍”起祝婆,有些问祝婆的女儿结了婚没有,可看中了人?有些人叫祝婆给他介绍个好女子等。有人还向新娘提出些古灵精怪的问题,都给祝婆一一挡回去。
婚宴上舅舅为大,当舅舅的是要坐主席位的。有一家不知为何,与舅舅老死不相往来。到了饭点,舅舅根本不出现,此时,一家人都不知所措,最后把祝婆找来。祝婆问清缘由,说:“等我去请。”前后半小时,舅舅扭扭捏捏地跟着祝婆来了。男方大喜,把舅舅请到椅子上,新郎新娘恭恭敬敬地敬过茶,舅舅乐呵呵地拿出大红包。新人的茶都喝完了,自然那点小芥蒂早就烟消云散。
据载,“喜娘”和广东地区的“大妗姐”的出现,可以追踪到一千多年前,可祝婆却与上古时期的“祝”有关。《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有学者认为,祝婆是从上古时期的“祝官”演变而来。而自从有文字记录开始,即有“祝”的影子。可见,祝婆是一个古老的称呼,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的地方还有祝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