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艺评 新闻列表
~~~——​吕伟雄《重返历史现场》方法论价值探析
~~~——​——评蒋玉巧小小说《消失的他》
~~~——​——评白土黑石的散文诗《大地苍茫(三题)》

 
2025年10 22
乙巳年九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10月22日 艺评 扩展 收缩 默认

善恶博弈中的自我觉醒
​——评蒋玉巧小小说《消失的他》
  肖曙光

  人性两面,善恶并行。之所以行善,是善压制了恶;之所以作恶,是恶取代了善。蒋玉巧的小小说《消失的他》,就是善和恶斗争的反映:一个假冒记者从初犯到惯犯,最终在法律的审判下完成自我觉醒,善最终战胜了恶。那个始终劝阻、最终消失又重现的“他”,恰是人性中善的化身。文章提醒我们要倾听内心那个劝善的声音,避免走上那条需要法律来唤醒自我认知的歧路。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进行叙事,“你”的使用使读者置身于主人公内心独白的世界里,将读者从旁观者的角色带入,在制造道德纠结的同时也把读者卷入了这种道德之上。读者阅读“你满脑子都是他”,仿佛置身于主人公心理现场,不由得质疑:假如自己处于主人公的位置,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这种方法不仅让微型小说中的人物进入了内心的深渊,而且也让读者阅读时获得了心理上的深层感受。

  文章中的“他”是本文的关键形象,表面来看似是主人公身边的一位规劝者,实则是主人公分裂的自我中那个尚未泯灭的道德意识。蒋玉巧巧妙地运用“他”的消失与重现,隐喻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博弈过程。一次又一次的阴谋得逞,意味着“他”越来越远;而一旦触犯了法律底线,“他”就顷刻间出现在面前。善从未消失,只是被恶暂时压制,会在适当的时候觉醒。

  小说情节看似简单,实则折射出沉重的社会问题。主人公利用企业上市的重要节点,以环境污染为要挟进行敲诈,这样的情形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蒋玉巧通过这个微型故事,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媒体权力的滥用、法律意识的薄弱等。另外值得玩味的是:主人公由试探到肆无忌惮的过程,生动展现了道德滑坡的整个过程——每一次得手都在强化他的犯罪勇气,直到碰上“硬茬”才戛然而止。

  《消失的他》采用精心巧妙的结构对称模式开头、结尾相同(从警察局到警察局),每个环节的行为方式也都是一样的,都是试图用同样的手段进行敲诈,就连餐馆收红包的动作也是同样相似的。作者这样创作目的不是想象力匮乏,恰是其有意为之才使得主人公惯犯的心理更加鲜明突出,最后的转折点更令人信服。

  小说结尾有超现实的特点,“他”作为“另外一个你”的揭示,以及合二为一的场景,打破了前文建立的写实基调,带上了一些寓言的味道,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削弱了小说对于现实生活的批判性?而仔细阅读其结尾的话却可以发现,这样的结尾反而使小说具有反思意味了:无论是谁的道德斗争,最后都是人的内部斗争,即善与恶的斗争,并不是出于外力而形成的对峙。

  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左右,在这样短的篇幅内,蒋玉巧以小见大,物尽其用,言无虚设。不仅人物、故事和意蕴描写得具有浓烈而丰富的情感冲击力,而且人物之间的对话皆能够体现出叙事或主旨上的作用。一部好作品是对字数的最大利用,这篇微型小说是一篇“微而不小”之作。

  (注:《消失的他》原载《辽河》2025年第10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