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
~~~——
~~~——

 
2025年10 31
乙巳年九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10月31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银幕下的童年光影
  ◎陈小丹

  说起来,现在的孩子们看影片方便得很,手机掏出来,哪里都是一块屏,但我小时候看电影,可是稀罕事。虽然电视有,录像机也有,但都小、模糊,还总是花屏,真想看个“大的、清的、动的”。那会儿的人,娱乐方式简单,没有KTV,没有短视频,看电影是最体面又最实惠的消遣了,所以电影院门口,总是人山人海,尤其有热门片子上映的时候,那票紧俏得很,眨眼就没影儿,买不到票的就守在门厅里等退票,谁一旦拿到了票就像摸到了奖券一样,眉开眼笑。

  “潮州电影院”那五个鎏金大字挂在门楼上,金光褪了点,但气派还在。售票处的小窗口镶着铁丝网,白底粉字的塑料牌子上写着“电影歌舞售票处”,人头攒动,队伍排得老长。里面的售票员大多面无表情,低头数票不抬眼,仿佛那票不是纸,而是一种神圣的物件,能从她手里接过一张票,便觉得自己也体面了几分。

  再往里就是放映厅。木质墙壁上贴着手绘的海报,门口的白色长方形塑料牌子写着“明珠剧场”。上头还有个挂钟,黄铜边框,白底花纹,是电影院为数不多的装饰品。楼梯口有一块小小的塑料牌子,写着“二楼小剧场”,有点像现在的VIP厅,票价比下面贵些,我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那里。那年父母单位发了几张票,是周星驰和巩俐演的《唐伯虎点秋香》。我们仨,手里攥着火柴盒大的票,黑字白底,票根两边还印着座位号,到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周星驰正忙着捡狗屎,全场哄堂大笑。我们摸黑找座位,坐下来后,我从头笑到尾,这部片子后来成了我反复看的下饭剧。

  学校也常组织我们来看教育片,最特别的一次是放《食人鱼》。那天我刚考了数学,69分,心里打鼓,怕回家挨打,但想到有电影可看,哪怕是恐怖片,心里还是热烘烘的。《食人鱼》的情节惊险怪诞,恰好把我从被打的焦虑中解救出来了,那时的电影真是另一种“药”。看完后老师还带我们看了一场3D影片《僵尸先生》。那时候的3D电影很原始,要戴纸壳眼镜,电影里的僵尸一跳一抓,像是伸手要把我拉进去似的,吓得全场乱叫,有人摘眼镜,有人闭眼,也有人假装淡定吓人,我至今还记得那种感觉。

  电影院周围也很热闹,小贩们赶着电影的人潮支摊设点,卖炸货、卖冰棍、卖瓜子。瓜子多是葵花籽,用旧报纸卷成锥形,一个小角可以掀开当袋口,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人真会生活,报纸都能用出艺术感。还有个卖冰棍的大爷推着一辆凤凰牌老自行车,后座绑着旧车胎,上头放个浅蓝小木箱,棉被里裹着两个冰棍壶。那时候的冰棍,一根只要一毛钱,边看电影边舔冰棍,那滋味真是清凉透心,也热闹透心。

  后来,电影院渐渐地没那么热闹了,电视更清晰了,手机更方便了,数字化影院也来了,豪华座椅、立体环绕音响、冷气扑面,但不知怎么就是少了点味道。

  最近,我看到一条关于潮州电影院重新启用的消息,心里忽然亮了一下,仿佛又回到那个夏天的晚上。电影是一个时代的梦,是带着小孩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也是大人生活里的一点亮光。电影院其实不单是放电影的地方,它更像一个时光匣子,封存着一个城市最温柔、最热闹、最闪光的记忆。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