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融媒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11 09
乙巳年九月二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09日 融媒 扩展 收缩 默认

“闯”入学校食堂的帝王蟹 为何引发网友关注?
  主持人:陈家浩

  内容来源于DeepSeek

  近日,南京大学食堂以999元单只的价格上架帝王蟹,并面向学生售卖,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目前,该校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表示提供帝王蟹,是学校食堂近期正在探索更好餐饮服务模式中的一环,目前已对菜式供应进行调整,确保能更好地契合大学食堂的基本定位。

  类似帝王蟹这样的昂贵食材真的不宜出现在大学食堂吗?让师生吃饱也吃好是每一个学校食堂的追求,有哪些做法适合尝试呢?今天,我们一起和AI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大学食堂提供帝王蟹,为什么引起网友关注?

  ●答:这只闯进南京大学食堂的999元帝王蟹,能掀起如此大的舆论浪花,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充满反差感,并精准地踩在了几个让公众异常敏感的“点”上。

  ■反差感拉满的“跨界”演出

  高校食堂在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是充满烟火气的“性价比天堂”,主打一元菜、免费汤,是保障学生温饱的公益场所。突然出现一只价值近千元的帝王蟹,这画风无异于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里架起一台专业级天文望远镜——不能说它不好,但着实让人愣了一下神。这种强烈的反差,是引发关注最直接的导火索。

  ■一场关于“食堂该是什么样”的辩论

  这只帝王蟹成功地撬开了网友的话匣子,引发了一场观念交锋。支持者认为,大学后勤服务也应与时俱进,用市场化思维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学校食堂能提供比市场价更便宜的选项,对学生来说是好事。反对者则担忧,引入如此高端的菜品,可能助长攀比之风,与倡导勤俭节约的校园文化不符。

  ■学生们的“理性”与“包容”

  有趣的是,处于风波中心的南大学生们,反而展现出令人赞赏的理性与轻松。有学生通过“拼单”的方式与同学共享,认为这是一次性价比不错的尝鲜体验。更有同学坦言“并不会因为吃不起一只帝王蟹而自卑”。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更趋理性,并能以平常心看待差异。

  归根结底,这场讨论超越了帝王蟹本身,触及了高校在新时代下面临的课题:如何在坚守公益普惠底线、确保大多数学生吃得安心实惠的同时,以更精细化的管理,包容且适度地满足年轻一代多元化、高品质的需求。南大食堂的这次尝试,就像投下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让我们思考如何让校园既能守护求学的尊严,也能容纳多彩的生活。

  ◎问:本次事件中,有网友担忧会引起学生的攀比或自卑心理,但南大学子在这场风波中表示淡定。网友的担忧是否多此一举?

  ●答:南大学子在“帝王蟹风波”中的淡定表现,确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性成熟的一面。但若因此认为网友的担忧是“多此一举”,可能就简化了这场讨论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关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担忧的根源:对校园公益属性的坚守

  网友的担忧,其核心在于对高校食堂公益普惠底色的珍视。大学食堂不同于社会餐馆,它享有国家补贴,首要任务是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吃得上、吃得饱、吃得好。一只售价近千元的帝王蟹,相当于许多学生半个月的生活费,人们担心这种高端消费会无形中冲击勤俭节约的校园文化,甚至对部分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这种担忧源于对校园作为育人净土的保护心态,其出发点值得肯定。

  二、学子的理性:彰显了积极的消费观念

  另一方面,南大学子的“淡定”反应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据报道,有学生通过“拼单”的方式共享一只帝王蟹,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消费和协作精神的体现。这表明许多学生并非盲目追逐高消费,而是更注重体验的性价比与社交的乐趣。他们能够清晰区分“满足多元需求”和“鼓励高消费”之间的界限。这种成熟的表现说明,当代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我们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

  三、并非对立:担忧与理性可以共存

  因此,网友的担忧与学子的理性并非完全对立。前者是对环境潜在风险的预警,后者则体现了身处其中的个体良好的应对能力。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既需要外部的合理监督以守住底线,也依赖于内部主体的自觉与成熟。

  南大学子的淡定恰恰证明了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但反过来,也不能因为部分学生表现理性,就完全忽视了对消费环境可能带来的普遍性影响的审视。

  总而言之,网友的担忧并非多余,它是对校园纯洁性和教育公平本色的深切期待。而南大学子的理性回应,则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可贵品质。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股推动高校服务在坚守公益与满足多元需求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的合力。

  ◎问:围绕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创新做法,网络上常常会有不同的声音。何时应该“听劝”,何时应该“坚持”?

  ●答:判断该“听劝”还是该“坚持”,就像开车一样,关键要看清楚“路况”和“交通规则”。当出现这些“黄灯信号”时,就需要慢下来,多听劝:

  偏离了“主干道”:如果创新活动与部门的核心职能(比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关系不大,甚至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开展,就像开车偏离了主路,这时就需要听听大家的意见,及时调整方向。

  群众“体验不佳”:如果一项新举措在实际执行中给公众带来了不便,或者让人感觉有失公平,这就好比设置了不合理的路障,必须重视反馈并进行优化。

  “成本”太高不划算:当创新的投入(人力、物力)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实际效益,听起来热闹但难以持续,就像为了短途出行而动用车队,显得不切实际,这时就应该考虑更务实的方案。

  ■而当满足以下“绿灯条件”时,则可以有底气地坚持:

  ★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创新举措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决策过程公开透明。例如,法官直播带货若依据的是关于网络司法拍卖的相关规定,且规范操作,这便是依法履职的体现,是坚持的坚实基础。

  ★切实解决问题,效益显著:创新旨在更有效地履行核心职责,并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例如,东台市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整合多部门力量,高效化解基层矛盾,这样的探索就值得坚持。

  ★获得群众理解支持:创新举措经过充分说明和沟通,即使短期内有关注和讨论,但其初衷和预期效果能得到大部分群众的认同。例如,一些地方文旅部门“听劝式”改进服务,满足了游客的真实需求,赢得了好评。

  ★关键在于把握一个核心原则:以法治为基石,以实效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对于触碰红线、影响主业、公众体验差、投入产出比失衡的创新,要勇于“听劝”调整;对于那些于法有据、聚焦主业、能提升服务效能的探索,则应有底气“坚持”,并用最终成果回应关切。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