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聚焦北部片区 新闻列表
~~~——黄圃风鳝非遗体验馆揭牌,非遗技艺烹出文旅新滋味
~~~——
~~~——
~~~——

 
2025年11 21
乙巳年十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11月21日 聚焦北部片区 扩展 收缩 默认

圃江河畔“鳝”飘香
黄圃风鳝非遗体验馆揭牌,非遗技艺烹出文旅新滋味
黄圃风鳝宴。本报记者 王云 摄
  冬意初临,北风轻拂中山市黄圃镇的圃江河面,粼粼波光下,一种名为“风鳝”的珍贵食材正悄然活跃。11月17日晚,随着黄圃风鳝非遗体验馆在津津海鲜酒楼正式揭牌,这项承载着水乡记忆的传统烹饪技艺,正式以非遗之名,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黄圃镇“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风起,鳝鱼肥:一味风鳝的时令密码

  “北风吹得越劲,风鳝活动越活跃,这时候的风鳝最是鲜甜香滑肥美。”从业二十多年的黄圃风鳝传统烹饪技艺大师王深辉道出了品尝风鳝的时令密码。风鳝,又名乌耳鳝、白鳝,学名鳗鲡,是一种名贵的洄游鱼类。它原产于海中,每年春季幼鳗成群溯河而上,在咸淡水交界的江河中生长。其名“风鳝”,正源于它独特的习性——唯有北风起时,才会在河面出没。

  这种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的鱼类,昼伏夜出,喜流水、弱光、穴居,古人早已识其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风鳝能“杀虫去风”,“以五味煮羹,能补虚损”。清代广东学者屈大均则在《广东新语》中生动描绘:“善穿深穴,冬时穴热乃出,名‘走风鳝’。”当凛冽北风搅动江水,成群风鳝翻滚而出的景象,曾是这片水乡独特的自然馈赠。年轻时随着渔民出海捕捞风鳝,也成了王深辉回忆里的一部分,“当时拿了很大一个网笼,跟着水流的流向去捕捞,一天下来很辛苦的。”

  ■非遗技艺活化利用,非遗体验馆应运而生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圃镇河网纵横交错,为风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的黄圃风鳝以甘香肥美、嫩滑爽甜而闻名。

  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水而居的黄圃村民,凭借生活的智慧,探索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也创造了处理风鳝的独特技艺。他们化寻常为神奇,以蒸、炆、煎、炒等看似简单的方式,将风鳝烹制成各式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蒜头豉汁蒸风鳝保留了原汁的鲜甜,炆风鳝口感醇厚,煎风鳝片外酥里嫩,鳝肉“打边炉”暖意融融,清蒸风鳝干风味别具,煲风鳝禾虫汤更是滋补上品。2025年,黄圃风鳝传统烹饪技艺入选中山市第十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而黄圃风鳝非遗体验馆的应运而生,则为这项非遗技艺的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据悉,该体验馆将依托津津海鲜酒楼古色古香的环境与传统烹饪技艺优势,着力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技艺体验+美食品鉴”于一体的美食品鉴空间。未来,食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风鳝美味,还能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了解渔民捕捞风鳝的传统方式与水乡民众质朴的生活图景,沉浸式感受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津津海鲜酒楼总经理詹泽华表示,今后将充分利用“黄圃风鳝传统烹饪技艺传承基地”推动非遗技艺走出厨房、融入生活、贴近大众。

  ■“非遗+文旅”,绘就历史名镇发展新画卷

  “黄圃风鳝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承载水乡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非遗瑰宝。”黄圃镇党委委员李华军表示,黄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推广,风鳝非遗体验馆的建成,不仅是一个特色消费场所,更是一个传递黄圃文化、联结四方情感的“城市会客厅”。它将与黄圃腊味煲仔饭非遗体验馆等一道,共同点亮黄圃的文化旅游地图。

  李华军指出,黄圃镇将以此次体验馆揭牌为契机,持续深化“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支持传承人与餐饮企业开展技艺传习、菜品创新与文化传播,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守正创新,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助力黄圃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镇与美食文化新高地。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副科长林伟杨也透露,目前,中山市共有113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饮食类非遗是重要组成部分。“黄圃风鳝传统烹饪技艺的成功入选及体验馆的建立,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良好举措,对推动黄圃镇饮食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林伟杨说。

  本报记者 李鑫 通讯员 高丽琳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