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长期以来,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沿线农房多为“火柴盒”式平顶建筑,外观较为单一。岭南地区炎热季节长,水泥屋顶吸热严重,室内温度高,空调能耗大。雨季农房易发生渗漏,引发墙体发霉、墙皮脱落等问题,影响村民居住体验。
本次改造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支持、村民参与”的创新模式,由国有企业中山翠亨建设有限公司以“微利+平衡”方式出资支持,助力工程落地实施。
针对顶层高温难题,项目优先采用“平改坡”方式,利用坡顶与平顶之间形成的空气隔热层,有效阻隔太阳热量,显著改善顶层居住舒适度。在安全方面,由专业建筑企业精心设计,采用轻钢结构在原有平顶农房上进行搭建,并选用性价比高、耐久性强的树脂瓦等材料,既确保结构安全,又提升整体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对人居环境的需求从功能满足延伸至视觉美观。为体现片区风貌特色,项目选用造型简洁流畅的树脂瓦,既传承岭南建筑元素,又融入现代审美。“平改坡”和“新增小披檐”的设计,打破了“火柴盒”式建筑的呆板外观,增强了立面层次感。在色彩选择上,项目在保持整体协调的前提下,提供了以橙色为主、蓝色为辅的两种树脂瓦色调,既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又满足村民多元化需求,有效激发了参与积极性。
“工程遵循‘先试点、再铺开’原则,选取广珠西线高速沿线首排农房作为试点。”南头镇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期部分村民对政策理解不深、对改造效果存疑,支持度有限。随着首批38栋农房改造完成,美观坚固的坡屋顶和显著的隔热效果赢得了村民信任,疑虑随之消散。第二批改造吸引了200多户村民踊跃参与,并主动为施工提供用水、用电等便利,形成了“一户改好,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每一份微小的推动力,都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高效促进了工程进展。
本报记者 李红 通讯员 廖晶晶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