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
~~~——
~~~——
~~~——

 
2025年11 21
乙巳年十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11月21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一碗捞粉的秋日暖
  ◎杨端雄

  岭南的秋入得晚,秋分过后,山峦之间苍翠如故。不过,十月的粤西信宜,天空倒是一日比一日澄净,蔚蓝里飘动着几朵流云,愈发显得空阔辽远。几场秋雨下来,河流两岸的拐枣、枫树、乌桕逐渐染上了红黄相间的色彩,带着一半夏天的热烈,一半秋天的闲适。

  清晨,露水渐重,寒意渐升。此时,心里总渴望一碗家乡的捞粉,来慰藉渐深的秋意凉。

  天蒙蒙亮,茶山街上的小食店已经升腾起阵阵热气。与堂弟阿生骑着摩托车,转过街角,此时,那间年份最老的阿长粉铺已是人声稠密。这间粉铺在二百来米的街上已经存在了将近三十年,很多80后都是吃着这里的捞粉长大的。参加工作后,我只要假期回家,都会和堂弟相约茶山街,来一碗捞粉解乡愁。走进粉铺,清新的稻米浆味,勾着人的脚步往里头走去。厨房里,火灶里的柴火正旺,烟雾蒸腾,米浆倒在炊具的白布上,不过片刻,一张薄如蝉翼的粉皮就定型成熟,炊粉阿姨手脚麻利地揭下粉皮叠在簸箕里。粉皮还冒着热气,像刚从云朵里摘下的白玉,紧接着立马送到前厅,那里已经挤满了等待的食客。

  信宜的粉皮是用米磨浆,上炊具,用柴火炊制而成,立炊立吃,具有典型的以“鲜”为主的岭南饮食印记。这种遍及信宜的粉皮,据考证,最早流传于信宜的池洞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很多小孩子吃了之后,欲罢不能,所以,池洞人称为“食惯嘴”。而在信宜客家地区,称为粉皮,因为在吃之前,要用筷子将调料与粉皮搅拌均匀来吃,“搅拌”这个动作客家话称为“捞”,所以我们又叫捞粉。

  “后生仔,几个人吃?”老板的声音带着山里人特有的热情、憨厚。他手上没有停歇,接话之间,已经拿起一大片粉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砧板上,挥刀如飞,将粉皮切成细细的小长条,放进一只大海碗里。粉皮在瓷碗里层层叠叠,洁白无瑕,然后浇上秘制香油、酱油,撒上芝麻、葱花,一碗香气浓郁的捞粉端上来,让人咽口水。吃捞粉,最好的搭档是一碗清水硬米粥,这也是粉铺的标配。捞粉香气逼人,清水粥清淡润喉,正好互补,这种饮食智慧是由无数食客长年累月总结出来的。

  用筷子将热气腾腾的粉皮与调料搅拌均匀,夹起入口,一种满足感从时光深处走来,令人心里升腾起一股无以言传的感动。粉皮爽滑香,又带着些许的韧性,入口先是清新的稻米香,接着是酱油的咸鲜,还有混着秘制香油的醇香。

  天越发明亮,街上已是人声鼎沸,来粉铺吃捞粉的人一茬接一茬。此时,捞粉的香气混着米香、油香,还有冒着热气的清水硬米粥的顺喉而下,在我们的身体里产生了奇妙的变化,这种人间烟火气,到底让人在秋日里心生踏实。这样的捞粉,我是可以吃下满满一海碗的;而堂弟阿生,他喜欢往捞粉里添上小米辣椒酱,狼吞虎咽热汗淋漓之间,他可以吃下两大海碗。所以,每次吃捞粉,他都抢先买单,让我实在不好意思。

  此时,笼罩在秋日里的露水寒,开始渐渐散去。秋日的暖意,就在一碗刚炊好的捞粉,一碗清水硬米粥里,裹着这满街满巷的生气里轻易获得。让人觉得呀,能够时时吃上一碗家乡的捞粉,人生也可以满是滋味。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