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5年11 25
乙巳年十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11月25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塑机制与应对策略
  余建萍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重塑了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模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职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技术、社会、生活深度融合的数字时代,网络舆论不再仅是信息载体,更演变为职业价值观的形塑场域。研究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并探索应对之策,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社会和谐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论塑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机制

  (一)符号刺激:物质欲望的景观化建构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作为一股强大的信息流,常常携带着丰富且具有特定指向性的符号刺激,通过话题打卡、挑战接力等数字化仪式,将职业抽象为可传播的符号系统,形成新的符号意义生产范式,如“稳定高薪”“事业编制”“发展前景”“高端团建”等。这些承载了特定意义并引发情感共鸣的职业符号,往往伴随着特定的叙事与解释框架,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呈现,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出现在大学生的视线中。这种符号接触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大学生的物质欲望产生强烈且持续的影响。

  随着网络使用的深入,在社会阅历、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对网络符号进行理解与解读,形成初步的符号认知,注意到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判断。随着符号认知的深入,大学生会在情感层面上与其中的某些符号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源于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对某种社会阶层的认同,或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追求,使大学生进而产生对某些职业的憧憬和向往,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对就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以及具体的就业决策。

  (二)意义生产:非物质欲望的表达

  网络舆论中存在着大量与社会价值、职业使命感和行业榜样相关的讨论。这些讨论一方面巩固了特定职业的价值地位,另一方面为职业价值注入了新的元素与内涵,推动了职业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传递出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价值。例如,在网络舆论中,人们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与他人建立链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想,这种链接产生了大量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内容,在云端被记录下来后形成了庞大的信息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意义认知和生产空间,使其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而是通过网络上的互动与交流,形成对职业价值的全新认识,在网络上与他人共同构建和重塑职业价值与意义。这种新的意义生产范式凸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协商,使职业价值与意义成为一种流动的、多元的社会建构。

  这种由网络热点事件引发的讨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维视角去理解不同职业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而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种关于职业价值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使职业选择逐渐演化成一种集体文化认同的表达。在这个视角下,个体的非物质欲望变成了一种具有积极生产动力的因素,它通过连接、记录和消费的循环,主动构建职业的深层意义,形成一种以数字化仪式为核心的职业观念传播和交流模式,推动着职业精神价值的传递与创造,无形中影响了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

  ■二、网络舆论视域下塑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网络舆论既是既有职业价值体系的解构性力量,也是推动职业新秩序建构的辩证性契机。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既是网络舆论场域中符号叙事的被动接收者,又是职业意义的主动探索者,这种双重性为职业符号的解码与重构提供了条件。

  (一)欲望解码:职业符号的祛魅与职业价值的重构

  1.职业符号的本质解构

  首先,在数字化与消费主义的双重语境下,职业符号是个体职业欲望的具象化。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会运用理性来分析和判断,从而使欲望得到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大学生求职时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会驱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创新和创造,积极寻找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职业符号是个体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介质,映射着大学生个体对‌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认可‌的隐性诉求。大学生对职业符号、物质回报的追求,可视为一种‌能力量化证明‌的欲望需求,是大学生在认知和环境约束下的‌意义生产实践‌,这种实践既包含对社会评价体系的顺应,也暗含对自我主体性的探索。

  最后,职业符号的选择隐含着个体的主体性表达。如大学生对特定企业或职业形象的偏好,隐含其对特定职业群体的认同以及对自我人设的塑造,是个体在社会中寻找主体性表达的策略性行为。这种选择超越了物质实用性,是青年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符号实践实现自我塑造、价值表达和社会参与的主体性建构过程。

  2.职业价值的重新建构

  在技术革命重塑社会结构的当下,传统职业认知框架已无法适应新兴业态,高等教育需经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意义建构的深刻转型,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意义发展支持体系。

  首先,高校需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大学生形成“符号抗体”,以应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思政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中设计“符号溯源”“符号解码”等专题内容,通过模拟网络舆论环境与典型案例分析,让大学生了解在网络舆论中形成的符号标签与现实的差距,通过互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识别网络舆论中的符号诱导因素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推动大学生在网络职业符号背后的多元价值取向中形成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追逐符号表层意义。

  其次,高校需引导大学生建立有弹性的职业价值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设计职业价值多维指标,构建包括基层工作者、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在内的真实职业金字塔榜样库,从“社会贡献”“个人发展”“经济保障”“创造力发挥”“情绪价值”等多个维度,建立职业价值多元评价体系,并通过真实的职业案例,动态呈现不同职业的价值组合形态,破除“唯收入论”“唯体面论”等单一评价标准,使职业价值评价体系既能包容网络时代的多元表达,又能锚定个人发展的真实坐标。

  最后,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自主构建职业的价值意义。例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沉浸式社会实践,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新时代职业观”大讨论、职场人物访谈、企业参观实习等活动,激励大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反思内化等过程形成具身认知,在职业带来的物质利益与非物质利益的张力间寻求平衡,化解经济收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内心冲突,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完成职业意义的自我建构‌。

  (二)意义转向:数字化全景敞视中的欲望制衡

  1.算法驯化驱动职业价值观调适

  政府层面通过制度完善实施算法治理,将平台流量分配与信息多样性相结合,使职业信息的传播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推动职业信息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实现流量红利与社会责任的利益平衡。例如通过政策鼓励网络平台建立信息生态滤网和职业认知校准插件,主动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推送反刻板印象内容,压缩算法偏见空间,打破信息茧房,避免算法推荐强化职业的单一评价标准,让算法成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群体职业价值观念的“隐形导师”,在更大程度上发挥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

  2.利益制衡优化职业决策

  高校层面应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重构“职业利益计算方程式”。一方面,通过挖掘行业校友代言人、开设职业体验训练营等方式,深度解析职业内容,用理性客观的职业叙事方式改善极端的网络职业讨论生态,直观展示不同职业的精神回报与社会贡献度,让大学生看到利益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利益,还包括道德的利益、荣誉的利益、健康的利益和其他一些利益,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考虑风险、收益、市场趋势等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职业全息系统,突破传统职业咨询的信息壁垒,建设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职业体验平台,精准还原典型岗位的全维度工作场景,重构职业叙事话语,引导大学生在择业时充分考虑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结合点,从而做出明智的规划和决策。

  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

  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网络思政专项课题(编号2023XYWLSZ0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二批辅导员工作室(编号27-24GZS0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编号27-24JP04)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