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5年11 25
乙巳年十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11月25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与时代担当
  郭 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议题,明确了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制度方向;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亲临广东考察,既延续了对南粤大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更以“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责任要求,为广东衔接国家战略、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场,其发展路径始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南粤大地的改革浪潮、发展蓝图与实践探索,共同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内涵。

  ■一、战略引领:六次考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广东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地位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其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考察广东,每次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寄予殷切期望,形成了一套与国家发展战略演进相契合的“战略指引体系”,核心要义围绕“制度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即赴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彰显中央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南粤,号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新的更大奇迹”;2020年第三次考察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释放再出发的时代强音;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第四次考察为广东在新征程走在全国前列指明方向;2024年深改关键之年,第五次考察推动广东续写“春天的故事”;2025年11月第六次考察,深入梅州、广州调研,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为广东把握大势、科学规划提供面对面指导。从经济特区到革命老区,从企业车间到农家院落,考察足迹遍及南粤,体现着对广东的深情牵挂与战略考量。

  从理论维度看,考察形成的核心论述构建了完整逻辑框架:以“改革开放是广东的根与魂”确立制度创新价值立场,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明确核心导向,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搭建制度协同平台,以“共同富裕”锚定价值归宿。这一框架既遵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系统观念”等基本原则,更为广东“十五五”规划提供“制度—实践—目标”三维理论支撑。

  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是广东前行的思想旗帜与行动指南,形成“考察—部署—落实—深化”的实践闭环,彰显党中央以地方实践检验制度效能、以地方创新完善制度体系的治理智慧。广东实践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理论(改革开放驱动)、空间理论(区域协同发展)、价值理论(共同富裕导向)、保障理论(党的建设引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样本。

  ■二、制度创新:“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高站位与大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十五五”规划编制需“有高站位、大格局”,本质是推动广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将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转化为地方发展具体实践。

  (一)规划编制的制度遵循:锚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核心要义

  “十五五”规划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首个五年规划,编制需紧扣“制度型开放”“区域协调治理”“科技创新体系”三大创新重点。制度型开放方面,落实全会“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求,通过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区域协调治理方面,以全会“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遵循,深化“一核一带一区”格局,通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将发展不平衡“短板”转化为制度创新“潜力板”;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践行全会“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制度。

  (二)规划实施的战略支点:三大核心任务的制度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协同是广东“十五五”制度创新的核心载体。落实全会“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完善中央全面管治权制度”要求,深化大湾区“软联通”改革:规则机制上推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政务服务等领域制度互认;要素流动上完善科技创新资源跨境配置制度,构建“湾区创新共同体”;治理协同上建立三地常态化协调机制,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转化为区域治理效能。数据显示,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10万亿余元增长至2024年约14.79万亿元,印证制度协同的发展动能,“十五五”需进一步破解深层次协同障碍。

  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构建三大制度支撑:一是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人才、技术、资本自由流动;二是产业升级制度体系,以“制造业立省”为核心,完善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扶持政策;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机制。这一设计呼应全会“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要求,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的制度实践聚焦破解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领域建立“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延伸”特色产业发展制度,强化革命老区政策扶持长效机制;民生保障领域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制度化建设,将技能培训转化为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制度性安排;区域协调领域完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对口帮扶制度,构建“产业转移—要素互补—共同发展”协同机制,让共同富裕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实践。

  ■三、实践维度: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协同推进

  (一)改革开放纵深拓展:制度型开放的广东探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制度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广东“十五五”需实现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型。对内开放构建“产业升级+区域联动”机制,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输出带动中西部发展,践行“全国一盘棋”制度优势;对外开放深化自贸试验区创新,聚焦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创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粤港澳合作以第十五届全运会联办为契机,完善人员往来、物资流通、赛事组织协同制度,将体育盛会转化为制度融合平台,彰显“一国两制”下的区域协同活力。

  (二)红色基因与全面从严治党:治理效能的制度保障

  落实全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执政水平”要求,广东“十五五”需构建两大制度体系:一是红色基因传承制度化机制,建立“青少年红色教育+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双重培育体系,以红色血脉凝聚发展合力;二是全面从严治党长效机制,落实全会“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要求,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反腐败斗争制度化,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以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为制度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印证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三)全运会与区域发展:制度协同的生动实践

  第十五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更是广东“十五五”“区域协同”任务的重要预演。全运会构建的“赛事组织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市场一体化”机制,为大湾区制度融合提供鲜活样本:90%以上竞赛场馆通过现有设施改造升级,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三地跨区域流动规模超9000人,推动通关便利化、交通一体化创新;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居民身份认同,为“软联通”注入情感纽带。这种“以赛促治”模式,符合“以重大项目牵引制度创新”思路,彰显制度协同的核心效能。

  ■四、广东实践的时代价值与深刻启示

  广东的现代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方向正确。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考察的战略指引,为广东破解难题提供根本遵循,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优势。

  坚持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改革史。实践表明,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制度型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协同推进,是广东保持活力的关键,也为全国提供“广东经验”。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要义。广东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为核心,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这启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摆脱“速度崇拜”,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坚持因地制宜是实践原则。广东结合区位优势、发展基础与短板,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大湾区引领开放创新、革命老区聚焦乡村振兴、珠三角强化产业引领,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格局。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制定战略。

  ■五、结语:以制度创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考察广东形成的战略指引,本质是一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方法论,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一脉相承。“十五五”时期,广东需牢牢把握“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定位,将制度创新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遵循,提升规划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以大湾区建设为载体,深化区域协同创新;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制度保障;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制度体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夯实党的领导制度根基。

  站在新历史起点,广东实践既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承载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探索路径、提供样本的使命。随着“十五五”规划落地实施,广东必将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激发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精彩答卷,让珠江潮涌的改革伟力持续为国家发展注入磅礴动能。同时,广东实践也启示我们,区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战略引领与实践创新、立足本地与服务全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