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5年11 25
乙巳年十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11月25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建机制强协同 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
  李思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和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三位一体”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系,三者相互赋能、协同联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核心动能。如何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机制改革是突破口。

  健全统筹联动的协调机制。打破“九龙治水”,顶层设计是统领,跨界联动是纽带,资源配置是抓手。要坚持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国家层面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决策协调机构,强化顶层统筹、规划衔接,打通政策协同不足、资源配置分散的堵点痛点,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深化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探索区域内学分对接、科研申报、人才互认等方面举措,设立专项工作组,开展区域内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协同攻关,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战略需求导向的资源分配,形成“战略需求、资源需求、责任主体”三张清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先、精准对接清单任务,鼓励前沿领域优势聚焦、弯道超车。

  构建供需匹配的育人机制。供需匹配,本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要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全阶段教育科技素养培育,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融入大中小全段课程体系,夯实人才成长根基;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超常布局急需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持续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体化、市场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度实施订单式、定制化人才共育,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无缝衔接。完善政策激励,加大税收减免、经费倾斜等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发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激发“校企研”协同参与动力,形成多方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优化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引导资源流向、激发发展活力的“指挥棒”,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形成的“催化剂”。要系统重塑评价导向,坚决破除“五唯”,同时破立并举,大幅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行业产业关键问题、促进成果有效转化、人才培养适配度、社会服务贡献度等方面的评价权重。打破单一评价主体局限,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结合同行、市场、社会等多方评议;更要破解“一次性评价”的片面困境,引入阶段性、长周期、跟踪型评价,允许“慢出成果”,进而“出好成果”。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误给予包容与指导,避免因求稳怕错抑制创新活力。

  完善开放包容的交流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的形成,不可或缺全球创新资源与世界优秀人才,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科技竞争力与人才吸引力需要完善开放包容的交流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拓展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举办国际科教创新论坛,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学科交叉中心,同时支持赴外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等,让创新要素跨国界流动。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完善人才流动和服务机制,解决人才及其子女教育、住房、语言适应等后顾之忧,打通户籍、编制等身份壁垒,优化签证、居留手续,引育世界优秀人才。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推进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进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进程中,协调机制聚合力,育人机制强根基,评价机制树导向,交流机制促融合,从而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