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它们或许已不再常见于现代生活,却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底。对于我,一个出生于潮州地区的80后农村人来说,风柜便是这样一个充满回忆的符号。它不仅是一件木制农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当想起,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童年的怀念,也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风柜,这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名字,在潮汕农村却是家喻户晓。它,又名扬谷机,是农民们智慧的结晶,用来去除稻谷中的杂质,确保每一粒粮食都饱满纯净。记得小时候,每当秋收季节,田野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预示着丰收的喜悦。而这时,风柜便成了农田里最忙碌的“守护者”。它静静地躺在田埂旁,等待着被赋予新的使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我,虽然年幼,却也时常跟随父母穿梭于田间地头。风柜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新奇的玩具,也是劳动的伙伴。我清晰地记得,风柜由两块长长的木板组成,中间留有空隙,底部设有出口,顶部则装有一个可以旋转的木质风扇。每当稻谷倒入风柜,父亲便会用力摇动风扇,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稻谷中的瘪粒、秕子、秸屑等杂物便被一一吹出,留下的是沉甸甸的、金黄的稻谷。
每当稻谷晒干后,我总是迫不及待想去帮忙摇风扇,却常常因为力气不够而闹出笑话。即便如此,但那份参与感与成就感却让我乐此不疲。每当夕阳西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风柜旁,看着满满一袋袋的稻谷,心中充满了满足与幸福。
在那个年代,风柜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农作方式,更是农民们辛勤与智慧的体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年代,风柜是他们对抗自然、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每一次摇动风扇,都是对体力与耐力的考验;每一次稻谷的筛选,都是对粮食质量的严格把控。农民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奇迹。而风柜的发明,更是凝聚了无数代农民的智慧与心血。它不仅仅是一件农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每当看到风柜,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农业机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具,风柜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在潮汕的农村,已经很难再看到风柜的身影。但它在我心中,却永远占据着一席之地。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些与风柜共度的日子,想起那片金黄的稻田,想起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们。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记忆,将这份乡愁化作前行的动力,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初心,不忘那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