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华健
见习记者 高倩荷
“大国重器”中山智造
6月6日,记者走进中山低温院系统实验车间,看到一台乳白色的柱状大型装置横卧在敞亮的车间里。
“以前是1.5吨/天的立式装置,目前这个5吨/天的是国内最大的,如果做成立式,非常高,不方便运输。使用卧式结构,需要有更多的技术突破。”中山低温院科研技术部副部长汤建成博士介绍说。
这台设备“中山元素”满满,是中山智造的“大国重器”。汤建成介绍,这台氢液化系统的诞生,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理化所”)与中山低温院强强联手,共同攻克了大型氢液化器的核心技术难题。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的指引下,项目团队历经数年潜心研究,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氢液化系统。
中山低温院、中科富海是中科院理化所在广东中山布局的科研和生产制造机构。2023年3月,由中科院理化所和中山低温院研发设计、中科富海参与生产制造的5吨/天氢液化器大型卧式冷箱下线,标志着国内首次突破了大型氢液化装置的关键技术。历经一年,2024年3月,这台设备在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通过满负荷测试“高考”。
该装置系统满负荷稳定运行时间为8.5小时,低负荷稳定运行时间为73小时。在满负荷运行下,氢气液化量约为5.17吨/天。其液氢产品优于航天发射场液氢推进剂的验收标准,为未来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
汤建成提到,氢化器制冷有很多种技术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采用“氦制冷循环技术”,相较于国外的“氢制冷循环技术”,具有无临氢动部件、更安全的特点,为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这一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C类)先导专项“大型低温制冷机及提氦工程示范”的支持。另外,该系统的单台产量、系统能效比等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该系统落地中山,进入示范运行阶段,实现了低温科学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负责装备的研制;中山低温院则负责引入装置、落地示范。
中山低温院副院长王少刚表示,展望未来,该院将积极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完整的氢能源产业链,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氢液化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据介绍,中山低温院所在的中山科技创新园,是中山“重金”打造的科研创新平台,将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上实现新突破。初夏的中山,树木葱茏、生机盎然,这个承载着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正引领中山加快新一轮创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