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燕英
●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作息
“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松弛,高考考生的心理状态与考前相比会产生巨大变化。”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李锦萍结合多年在中山市实验中学工作遇到的情况介绍,高考考生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出现过度放松、过度补偿心理,作息紊乱、三餐不定;出现忐忑不安、过度焦虑情况,在等待分数公布期间过分担忧,产生紧张和焦虑,严重者可能出现抑郁自责、失眠多梦、躯体不适等;部分考生还可能出现失去目标、迷惘无措的状况,产生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生活没有动力。
对于以上情况,李锦萍建议,考生在高考后,应继续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在适当放松身心的同时可了解大学和专业,并积极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为大学生活作好准备。
中山市博爱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张文蔚提醒,考生可在考后长假规划一下生活,选择一项自己喜欢或者可以接受的运动并培养成兴趣,也可以选择旅游、开阔眼界。考生还可与良师益友多多交流,适当的人际交往可拓宽思路、提升感受。
●家长要为孩子做合格的“参谋”
高考考完后,考生还要经历放榜、填报志愿、录取等阶段。“在此期间,家长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对考试结果保持平常心态。”李锦萍认为,无论孩子的高考成绩如何,家长首先要调适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抱怨和指责,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观消极的情绪。“面临填报志愿这件大事,‘大包大揽’和‘甩手掌柜’都不合适。”李锦萍建议家长和孩子充分交流、探讨大学、专业、人生规划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为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参谋”,尊重孩子的选择。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中山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蒋廷云告诉记者,高考后这段时间,家长对考生要尊重陪伴,同时还要耐心倾听和及时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