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
~~~——
~~~——

 
2024年06 14
甲辰年五月初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06月14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张星坤

  在我的家乡秦栏,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种桑养蚕。这也是当地传统习俗。每年的春季,是养蚕人忙碌的季节。从蚕宝宝出世到上窝成茧期间要精心伺候,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

  我家有养蚕的传统,每年春上,要养好几匾蚕。栽在门前的四棵大桑树是我父亲早年亲手栽植的,枝繁叶茂,树干有碗口粗,树高数丈,相邻之间有五六米间隔,树冠呈伞状。树上的叶子绿莹莹的,密密的。自然,用来喂养蚕宝宝的桑叶就不用愁了。

  蚕宝宝刚从蚕仔孵化出来的时候,黑黑的,饲养很讲究。桑叶要用刚长出来的鹅黄的嫩叶,用剪刀剪成细细的丝缕均匀地撒在蚕宝宝上方,将整片的桑叶撒在蚕床上,要等蚕度过前三眠。随着蚕宝宝渐渐长大,要提前准备好放置他们的蚕具,除了竹匾、苇席外,门板、饭桌都能够派上用场。蚕到后期,排出的粪便也由起初的细针眼大小变成绿豆粒大,黑黑的,每隔两三天就要对蚕床上的粪便叶渣进行处理。

  在我的记忆中,养蚕是很辛苦的一件事。离成年蚕最后上窝(做茧)前的一周,是最忙的,那时桑叶需求量大,每天起早摸黑要准备足够的桑叶,晚上也要从床上爬起来喂蚕。故有诗人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其时用于蚕结茧的“草龙”也要早早准备。要准备好几条。草龙就是用长短整齐的稻草或麦秸通过两根草绳搓揉夹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草的选择很讲究,要整齐,清爽,硬朗,能够承载蚕体的重量,同时,要保证上面结出的茧不受污染,雪白干净。

  这种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受条件限制,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后来,有了集体规模化种桑养蚕。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周边几个生产队在灌水渠的两岸栽上了成片的胡桑,这种桑树只有大半人高,树枝并不稠密,但枝条上的桑叶肥大,肉质多,也便于人工采摘。这种桑树的桑葚大而甜。

  如今很难见到那时的桑树园了。土地在一轮又一轮的置换或变革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我每次回到故乡,看着休耕的土地上长满杂树和野花,心想这里要是一片桑树林多好啊!我可以约上儿时的伙伴,在桑园里玩耍,还能够美美地吃上紫红的桑葚。可是这种愿望已经很难实现了。

  离开故乡,离开桑林,转瞬间已有三十多个春秋。当年记忆中的桑林已难寻觅。但睡梦中,常常还能够闻到蚕坊里那种特有的气息,听见蚕宝宝沙沙吃桑叶的声响,还有桑园里那位身背竹篓,头戴方巾,腰系蓝色围裙模样的采桑姑娘。仿佛时光穿越到蚕桑文明的摇篮之地,我们再次与采桑女罗敷邂逅。

  岁月沧桑,曾经的桑园如今已经被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所替代。从这里走出去的电子产品正沿着今天的丝绸之路演绎着璀璨的“蚕桑文明”。文明的力量,如同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当古老的丝绸之路因承载人类文明而焕发蓬勃生机时,我们对几千年前古人在“鎏金铜蚕”作品中所寄予的人类文明基因和折射出的思想光芒而震撼。

  蚕之小,区区几公分长,但它所结的茧却要吐出千丝万缕来编织;蚕的生命周期很短,只有二三十天,在它短暂的一生中,却处处彰显大家风范,表现在蚕与蚕之间和谐相处,不争抢食物,表现在蚕结茧前所展示出来的光明磊落、心底无私的坦荡胸襟,于己宁可“作茧自缚”,于人却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孕育了中华文明,蚕蕴藏着中华传统美德。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