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4年06 17
甲辰年五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6月17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课堂 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赖淑君 曾少芮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5月11日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技术赋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改革的重点方向,“数字技术不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还成为促成未来教育的演化趋势”。以智能算法为支撑的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内容建设、情境设置、模式创新提供了崭新契机,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推动数字化转型。

  ■一、技术驱动,赋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全域渗透”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于高质量课堂而言,其内容应契合学生学习特点、体现课标要求,反映社会现实。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教育部统编教材和教学课件为主,教学内容整体性缺乏现代感、直观性、生动化。数字技术驱动下,受教育者的“学习画像”被个性定制、“学习动态”被精准研判、“学习轨迹”被提前预设,教学内容在教学主客体的“全息律动”中具象化呈现,传统课堂的物理时空限制被打破。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具象化、精细化投放,为创造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一,提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基于数据挖掘、算法采集、云端储存等数字技术赋能下,将纸质经典著作教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博物馆等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线下资源,通过电子书、图像展示、短视频等数字化方式生成教学内容,实现静态教材与动态教材相融合、实现课堂“小教材”与课外“大教材”相结合,为师生提供海量的网络素材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二,提升教学内容的具象化。在既有的统编教材基础上,运用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CR(影像现实)等前沿的数字技术手段,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中的生动案例、网络资源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全息投影,促使教学内容予以全景式、全时段、全过程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其三,提升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就教育数字化的大趋势而言,大数据可视化是其重要的呈现方式,对课程育人的赋能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可以通过智能算法系统实现精准识别、科学预测,从中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特点、学习偏好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动态智能分析,并将相关的数据实现可视化,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供给,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换。

  ■二、精准画像,赋能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全员交互”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智能学习平台的推广普及,一定意义上大大减轻了技术准入门槛,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员上线。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主体的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接受对象学生被动接受着知识的灌输和填充。同时,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情境创设不足、个性拓展欠缺以及育人目标模糊而致使各教学主体互动效果欠佳。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改变了以往一元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使个体成为享有实体权利且个性鲜明的主体,重构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转向多元迭代的交互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同为主客体。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适应新时代教学需求变化,推动思政课教学从单一思政工作者主体转型至全员主体的全新布局。其一,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输出者,更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思政课教师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教学工具,可以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与学生实现实时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困惑;通过学习平台终端进行数据收集,进行大数据个人画像,实现精准分析学生情况、实时反馈教学评价、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其二,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全员主体交互作用的转型变革,数字技术的灵活性、精确性、开放性,有效促进从传统的“大众化”“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主动选择”的教学模式,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尊重,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受教育者不仅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创新场景,赋能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全感操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的转型变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多为讲解、讲演、讲述,并辅以幻灯片演示、板书等方式,教学手段整体呈现出呆板单一,缺乏生动的视听体验。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感、获得感、认同感在教学方法的精细化中得到增强。其一,数字操控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的体验感。根据“流量一代”的学生知识获取特点和学习习惯,通过混合现实、虚拟仿真、无线传感等技术创设数字化教学场景,促使教材中的理论“活”起来、人物“动”起来、事件“立”起来,为思政课教学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提供了实现可能。比如,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引用敦煌艺术体现的文化交流作用这一案例时,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动态、直观地呈现敦煌艺术的底蕴,从而使学生在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互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意蕴。其二,媒介交融丰富教学方法类型,增强课程学习的获得感。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教育平台的后台反馈数据,准确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和学习偏好,注重结合数字技术增强思政课课堂活力,进行深度媒介交融。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与理论讲授、情景体验、模型构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课堂翻转”,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从“被动灌”向“主动思”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其三,仿真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体验,强化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赋能,将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故事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于无声处启智润心,从感性共鸣走向理性认同。比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生佩戴VR眼镜进入仿真的历史情境,通过直观体验,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对特定知识、理论、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作者分别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23GXSZ10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网络思政专项课题(2023XYWLSZ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