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4年06 17
甲辰年五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6月17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探索人文经济学的大湾区实践
  余来辉 黄馨仪

  经济增长为文化进步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繁荣则为经济发展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经济学阐述文化与经济互动融合的增长模式,强调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增长理念,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具备多样的社会结构,这为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探索人文经济学的大湾区实践,促进经济与文化和谐共生,对于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助推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人文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以人的福祉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大湾区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使大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助推大湾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出一条不仅注重经济快速增长,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文化繁荣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助推大湾区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大量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想之地。通过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在大湾区激发创新活力,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形成以知识、技术、人才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的经济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效应,为人文经济学的大湾区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大湾区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复杂多样、文化差异以及国际竞争压力大等挑战,亟待探索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化与经济共兴模式,丰富人文经济学在大湾区的实践。

  一要加强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发展。大湾区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民俗相近,同根同源的文化是共建人文湾区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利用大湾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活动、节庆、展览等形式,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同时,深入推进“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把握港澳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文化底蕴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人文湾区提供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元素。

  二要推动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为大湾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大湾区的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未来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品牌建设中,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通过金融支持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三要加强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传播。一方面,深化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创新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塑造和弘扬大湾区人文精神,通过教育、媒体、公共艺术等方式,培育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粤港澳青年交流与合作,通过创业孵化、教育交流等,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参与大湾区建设。

  四要强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大湾区是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展览、文化节等活动,用好广交会和“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等平台,为全球文化展示和交流提供舞台,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通过商业合作带动文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东财经大学和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本文系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羊城青年学人项目(2020GZQN37)阶段性成果

  原载《南方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