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4年07 29
甲辰年六月廿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7月29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中山生态文明建设
  苏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会强调,亟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一指导思想,为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照亮了前行之路,确立了行动指南。

  铭记总书记“把中山建设得更加美丽”的殷殷嘱托,回顾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坚韧历程,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我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海绵城市建设成绩斐然,无废城市建设亦稳步推进。此外,我市精细化管理森林资源,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为环五桂山带增添了绿色,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一系列举措如“万棵榕树进乡村”、“见缝插绿”绿美专项、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提升行动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共同书写绿美中山的新篇章。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之路并非坦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呼唤着更坚定的生态环保决心;同时,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仍需我们不断磨砺,精益求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大领域,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进中山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盘活乡村资源,探索公园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将“百千万工程”与绿美生态建设相结合,遵循习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将乡村的绿化美化与公园城市建设统筹考虑。鉴于中山土地资源稀缺,工作重心应转向整合连接并盘活现有的绿色资源,如绿地、湿地、森林、农田等,推动孤立生态斑块和散点式生态修复任务有效衔接和联通。此举旨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连线成景的转变,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兴业态。通过系统规划与资源整合,致力于打造出一个无缝对接、功能多样且全面覆盖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该系统不仅涵盖城市公园、绿道、水系生态廊道等传统绿色元素,还融入了乡村田园的旖旎风光与生态修复区的自然魅力,形成一个跨越城乡界限、覆盖全域的“生态大公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是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激活滨水经济带发展新引擎。面对水污染治理的紧迫任务,我市应采取更为坚决有力的措施,全面打响并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通过构建基层网格化治水体系,采取源头治理、管网改造、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及生态补水等举措,依托“河长+治水”的管理责任体系,广泛动员基层治水力量,提升河涌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实现水环境质量的跨越式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持续优化水生态环境,并强化岸线保护,加强碧道与绿网建设,将这些生态空间转化为市民共享的公共活动乐园,激发周边区域的活力与潜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看到滨水经济的广阔发展前景,探索发展水上观光旅游、特色水上餐饮、滨水商业街区等新兴业态。

  ■三是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基于区域生态系统特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屏障体系,打造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网络。鉴于我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应聚焦森林与沿海湿地保护修复等领域,特别是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与翠亨国家湿地,均具备大湾区标志性的生态意义,必须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的底线红线,加强生态空间管制,实施更积极更严格更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并强化其生态服务价值。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增长。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加快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深化“无废”理念,完善废弃物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结合“百千万工程”,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如“桑基鱼塘”“鱼菜共生”“林下散养”“立体种植”等,鼓励观光农业、生态餐饮、农商文旅体等业态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

  ■五是高位统筹,优化制度协同,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统筹协调的组织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全区域、全流域整治的背景下,建立起多部门统一领导的整治协调机构和统筹推进机制。通过改进和优化现有的制度框架,以提高不同政策和措施之间的协同效应,包括简化行政程序、消除政策冲突、增强信息共享等。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审批服务,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与招商引资部门、镇街和建设单位沟通,打通项目落地阶段环评审批中的堵点。逐步完善排污许可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等综合性制度体系;协同推动区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减排,共同构建生态监管平台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多元共治体系,为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景观生态学博士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