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一到,南粤大地上流传的烧番塔特色民俗活动,在许多的古镇古村里举办。很多地方,保留着近千年的中秋习俗。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村民们都会自发聚集,依照着古老的传统,在熊熊燃烧的番塔旁、在冲天的火光里为美好的生活祈福。如今,村里烧番塔,又赋予了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的新含义。
老一辈人讲,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在岭南地区流传已久。关于烧番塔的来历,民间流传与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有关。传说,中秋夜烧塔的习俗起源于早禾市(江西泰和县禾市镇)。南宋末年,文天祥集结被元军打散的残部上万人,约定中秋节晚上在早禾市渡口汇合。为护送军队过河,村民们架起浮桥,连夜用砖块、石块在渡口砌成一个高高的塔,将木柴、稻草放入塔中点燃,塔火照亮浮桥,文天祥率领将士顺利渡河。此后,文天祥手下一名将领系岭南的先贤。归隐之后,每年中秋夜,在村子边的水道边烧塔,纪念起义英雄。此后,烧番塔已经变为岭南的一种民间喜庆文化活动长久流传。
当地人讲,在过去没有什么娱乐的岁月中,烧番塔是岭南地区孩子们最爱的节庆活动。中秋节前夕,村子里的大人们聚在一起砌番塔,挑砖的,堆砌的,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孩子则从家家户户抱来柴火,为晚上的烧塔做准备。
有些村至今流传着古老的民谣:“签柴签糠头,养猪大过牛,牛大过北岗头,细蚊仔乖乖溜溜,大人长生福寿,老大英雄当白头”。这民谣讲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在村子里,所有的村民都乐意拿自己家的柴添上一把,祈求生活幸福美满。中秋晚上,村民们走出家门,聚在番塔旁观看烧番塔的壮丽图景。有人带来月饼,有人捎来橘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有时,还会与隔壁的村进行烧番塔比赛。看谁家的火光最厉害,谁家的番塔烧得声势最浩大,就意味着谁的村子来年更兴旺,村民们甚至可以远远看到邻村里番塔顶上的火光。他们聚在番塔旁齐声呐喊,既是为自己的村子加油,也是在为美好生活祈福。
这些年,村民自发集结在番塔旁,祈福家庭和睦、生活红红火火的盛景,已经成为各地乡村振兴与文旅的大事,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岭南观看这场盛事。
去年中秋节,我观赏了一回烧番塔。作为游客的我下午到达村子,只见村民用红砖,砌了一个圆锥形的空心塔,围叠而上,塔身逐渐收小,最后封顶而成,下面有几个口,用来塞入木柴、稻草。塔高约四五米,下大上小,底部直径约两米,顶部直径约一米,底部用以添加燃料的方孔长约八十厘米。
当村子里有威望的人主持仪式之后,围观的村民,在嘉宾的带领下,开始往番塔里添柴。成千上万的游客,一边跳舞,一边自觉参与烧番塔活动。青年们轮番将柴草、木糠等燃料投入塔中,燃烧时不断搅动塔中的燃料,熊熊燃烧的火焰夹带火星向上飞升,迅速跃出塔顶,冲向天空,最高可达几十米,场景十分壮观。火星越多,火焰越高,预示生活越红火,来年越兴旺。
朋友老徐说,烧番塔既是体力活也讲究技巧,为了让番塔烧得更旺更有看头,村民们烧的时候还会放些粗盐,这样可以让温度更高,粗盐爆裂后绽放出无数的小火花,等柴火燃尽后整个塔身都烧得通红。火花沉淀后,有人用扇子向塔口扇风进去,熊熊的火花就会从塔洞散发,向塔顶集中喷发,在夜色中非常壮观,同时还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
如今,烧番塔活动被列入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秋烧番塔,在延续古老民俗的同时,让更多人领略岭南的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