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编辑中的《老城杂记》书稿,已是凌晨一点,窗外,江水悠悠,对岸大楼的灯光渐次熄灭,城市已进入梦乡。蓦地,想起37年前,就是在脚下这个老城边上的小岛,我结识并记录下一群在垃圾填埋场上追梦的异乡人。如今,小岛已成城中旺地,一派鸟语花香,而当年他们在熏天臭气中劳作的情景,依然历历如昨……
这本《老城杂记》收录的文章,是我从1988年至2023年间的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绝大多数在纸媒上登载过,有的还不止一次被选入各种书刊和获得奖项。我把这些或长或短的篇章编成五辑:“老城忆旧”“老城寻梦”“老城之春”“老城周边”“老城人事”,一是从题材和发表时间划分,二是力求从一个侧面自远而近地勾勒我们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三是以此展露一个写作者的心路历程。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第二辑“老城寻梦”中的篇章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似乎有点久远了,但时间在岁月的年轮里给我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我之所以把它们从像宝贝一样收藏的旧报刊中挑选出来而舍弃其他,最初的想法是出于一种怀恋,怀恋当年给予辛勤耕耘的写作者以用武之地的文学报刊,同时怀恋自己——一个当年自觉深入社会各角落猎取素材的书写者,以及那个至今仍然令人激动无比的文学的黄金时代。
然而,我曾不止一次地质疑这种种的怀恋意义安在?
但当我重新在早已发黄的报刊纸页中整理这些三十六七年前的文字,思绪又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农民洗脚上田大举入城的情景时,我的信心遽然而至,我们的城市就是这样在重压之下呻吟着走过来的,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让读者重返一座改革开放之初老城的历史现场,从来路的坎坷中回望一座城市艰难行进的脚步。我想,这也许是重拾这些文字的价值所在。
集子里的文字,无论是讲述老城史话,直面第一代进城农民工艰涩辛酸的生存状态,抑或书写阔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隆隆足音中所折射出的人的精神蜕变,还是新广州及其周边城镇新气象新风貌的描绘,以及缅怀亲人和遥远的童年城市记忆,字里行间始终缠绕着我的那一抹老城情愫,挥之不去,深入魂髓,这是一方水土滋养出的写作者的心灵依托,一种生命与故土的精神归依。
如果把文学作品区分成虚构与非虚构,集子里大多数的纪实性文字,显然应归入非虚构之列。用文学之笔客观真实地记录时代和历史的步履,凸显现实中的微观事物,观照个体生命的情感、世相,这是我对“非虚构”文学的理解。在编选稿件时,我着眼于作品的题材、范围以至形式和技巧,力求摆脱某种套路,使之不落入一种模式,尽量令篇与篇、辑与辑之间能体现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关系,使读者在感受广州城市鲜活脉动的同时,体验文字的在场性,并窥见写作者自始至终的真诚的写作姿态。
正如著名学者、作家陆键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老城杂记》足以显示它将个人命运、个人情感,与时代及生命故土,用文字铸为一体。”在这片养育了我大半辈子的眠食地,我将继续献上我生命的心香。
我期待着自己。
作者简介
王厚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作协会员,广东侨界作家联合会顾问,广东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广东传记文学学会、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方诗歌专委会理事,曾在基层单位、政府部门、文艺报社任职。创作多部电视连续剧百余集及话剧、粤剧剧本、各种文学作品约200余万字,著有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及散文多部(含合著),作品散发国内数十种报刊,入选各种读本和年度选本,十数次获全国、省、市各种文学征文奖及戏剧奖。
(本文为《老城杂记》后记,有删改)